最新《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模板9篇).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最新《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模板9篇).docx

最新《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模板9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模板9篇)总结是对过去某个时期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方式。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思考和提炼出关键信息。阅读总结范文是一种锻炼自己总结能力的方式,推荐给大家。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五)进一步感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七)背诵古诗。(齐背)。(八)练习。1、望岳的颈联是: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3、了解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