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ppt
上传人:sy****29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1.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杜甫诗三首.ppt

杜甫诗三首.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望岳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诗歌,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安乱时期《石壕吏》“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说明: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他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作的,因此题名《望岳》。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岱宗夫如何?——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皆有人情。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小结:杜甫,字,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世称“”,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著有《》石壕吏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今河南安阳),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赏析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赏析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赏析3: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的老妇是()的战争是()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的作者对战争是()的拓展练习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