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doc

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2009-2020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中省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及我市的优势,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坚持循环经济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型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模式转变,其本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1972年国际知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第一份《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指出:生态环境是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第一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欧洲学者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循环经济已逐步成为全球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德国是欧洲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提出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办法》,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美国1976年颁布并实施《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日本从1991年开始先后制定《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并于2000年通过和修改多项环保法规,成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史上关键的一年。韩国规定,如果生产者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品达不到一定比例,政府将对相关企业处以罚款,并成立一家名为“资源再生公社”的公营企业,专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的实施。瑞典实行“生产责任制”,让废弃物包装实现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我国是从1988年开始引入德国循环经济理念。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上首次提出发展循环经济。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强调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中。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将其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将循环经济写进了国家中长期规划,并指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规模、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奋斗目标。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我省首次将循环经济写进“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市研究编制的2009—2020年《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目的在于以循环发展的方式实现突破发展。二、推行循环发展方式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安全双向制约商洛突破发展矛盾的唯一途径近年来,我市突破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支撑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仍然是一次性初加工为主的粗放型矿业经济,其“废渣”排放主要依靠尾矿库堆积,加之我市是一个以暴雨、洪水为主的自然灾害多发区,尾矿库随时都有溃坝的可能,无疑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我市7个县区就有6个地处“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区,一次性矿产初加工的线型增长方式必然形成大量工业“三废”排放,特别是污水排放,这又对首都人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随着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更加剧了“两种安全”的危险性。如此重大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围绕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及首都人民饮水安全和本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加快矿产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实现途径,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破解环境与安全双向制约我市突破发展的难题。三、建设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是打造商洛经济核心区带动全市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增长期,2008年财政收入达到14.2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77倍,提前3年实现了财政收入翻番的目标。但是,经济整体滞后性的状况仍未改变,与全国、全省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仍未改变,市县经济水平相同性的格局仍未改变。2008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农民纯收入,分别占全国31.7%、12.73%、50.43%和全省39.41%、20.02%、76.56%,这与党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