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脉学初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伤寒论》脉学初探.doc

《伤寒论》脉学初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伤寒论》脉学初探伤寒论》《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古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可见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由此可知,《伤寒论》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以"四诊合参"进行凭脉辨证,因证择方.有机联系的全过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分述于后:一,辨别证侯论中以脉诊来辨别证候的,有辨六经主证,有辨病名,有辨病性,有辨病位,虽然其所辨不同,但都是以脉诊来规定其特定意义则是完全一致的.(一)辨主证《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伤寒脉弦而细,头痛发热,属少阳."(26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278)"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腹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338)凡上述六经主证的脉法,是辨别主证的关键所在.比如,太阳病具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表证,则必须有"脉浮"的表脉.相反如具上述表证而没有脉浮的表脉,那就不能成为太阳表证.再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一般地说,微为气虚,细乃血少,微细之脉并见,反映少阴病是气血虚弱的全身性功能低下的病症,故病者精神不支而欲寐.可见,六经的主证和主脉有其内在的联系,两者必然是(当然也有脉证不符的情况)以一定的病机所决定的.有是证必有是脉,六经脉法皆然,余者以此类推.(二)辨病名《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蛞?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如上所述的"缓","紧","浮"三种脉象,是如何在辨别病名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如果太阳中风表虚证,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的主症,若其脉不缓而数,那疾病的本质就变成了风热表实证.又如伤寒脉浮,因为风寒束表,卫阳郁遏,正气抗邪有力,脉象应当是浮紧有力.假如具有伤寒表实之证,其脉不紧而缓或弱,无疑就是表兼里虚证,这显然又不能诊断为伤寒表实证.所以,脉象在"脉证合参"的前提下,它对病名是有定性的作用的.至于风温脉阴阳俱浮,而在临床上应当是脉浮数,即吴鞠通所说的"不缓不紧而动数"的意思.再结合原文116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的精神,前后印证,风温脉阴阳俱浮的浮数脉就一目了然了.(三)辨病性《伤寒论》说:"脉浮者,病在表…"(51)"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者,沉为里."(223)"伤寒脉迟...脉迟为寒."(333)"病人脉数,数为热……"(126)"尺中脉微此里虚……"(4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之……"(219)如上所述,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微细属虚,滑疾属实.这是论中以脉诊辨病性的基本规律.若再从全论的脉法和临床实际来推论,虽然以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但又当视其脉象相兼而定.例如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沉数属里热,沉紧属里寒等,这样把两种脉象结合起来,才切合临床实际.(四)辨病位《伤寒论辨脉法》说:"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此即以浮沉迟数来测定病变的部位.程知说:"躯壳之外,荣卫为表,躯壳之内,脏腑为里,故以浮沉别之."《难经'九难》说:"何以别知脏腑之病?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以上所论,就一般而言,以脉之浮沉迟数,配合表里脏腑,是言其常,而不是言其变.不过,浮沉定表里似无可非议,而迟数定脏腑则多有疑义,如程知说:"伤寒中之传变,亦有数而入脏,迟而腑."程氏之见,似乎是常中之变,表面看来是相矛盾,而实质上是一致的.因此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