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落日(苏教版高一必修)落日【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二、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感受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三、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来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四、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重点难点】一、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审读1945年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中的若干细节。二、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来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一、预习课文,熟悉文本内容。二、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与凶残的日寇进行了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援助下,终于让日本缴械投降。让我们跟着战地记者朱??平的真实笔触一起去感受那个令人激动的投降仪式吧。二、背景介绍日本在二战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文本研究(一)请学生讲出本文的文体并由教师指出消息与通讯的区别(板书或投影)消息通讯叙事概括报道完整详细表达方式叙述为主描写议论少叙述、描写为主+抒情议论写作重点侧重记事侧重写人语言简洁质朴讲究文采(二)根据刚才我们所学习的通讯的特点,以记者朱启平身份,以一个中国公民的眼光体会1945年日本签降仪式中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并品读若干细节。(1)筛选文本中能体现"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的语句或文段。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圈画相关语句或文段。参考答案::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到上层甲板上。:重光一条腿......梅津是......:我猛然一震,"九一八"!......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2)引入对文本具体细节的研读导语:刚才大家筛选的语句或文段确实能体现作者的"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但是不是全部呢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愈隐蔽愈高明,诸位应深入一步考察,方能找到朱先生深入骨髓的"中国人的立场"和"中国人的感情"。下面的一段描写摘自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与本文写于同期的一篇通讯。读后,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那段细节描写,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美国记者荷马比格特的通讯:重光葵外相代表天皇裕仁首先为日方签字。他脱下大礼帽,拿好笔,然后在一份约12×18的投降文件上用???地签上他的名字。他先小心地签完美国文本,然后签日本保存的一个副本。接着他签字的是日本帝国大本营的梅津美治郎将军。他重重地坐下,草草地签上名字,好像急不可耐一样。这位将军签字的时候,在场的一位日军上校在擦眼泪。日本人都紧绷着脸,显得疲乏。梅津签字的时候,重光葵焦急地在旁边瞧着。文本中的描写: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请几位男学生根据比格特的文???和朱启平的文字分别进行情景再现(表演)。思考后回答两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朱文着力刻画签字者的丑态。写重光葵,主要是正面描写;写梅津,用水兵的笑声作侧面烘托;比格特描写中有主观色彩很浓的评论,如"小心"、"草草"、"急不可耐",在新闻稿的客观性上有欠缺。说梅津坐着签字,违背史实。阅读延伸:请学生在文本中再找一处别国记者可能不会特别关注而作为"中国人"的作者特别关注的细节。参考答案:如:日文的投降书是脏的。作者评论说:"倒霉娜毡救?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3)主题探讨:A题目的理解:问:我们已经对通讯中的细节已经作了深入的探讨,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细节呢文章的题目叫落日,可是日本的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这是为什么呢参考答案:双关a、写完本文,刚好是日落时分,以此为题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b、日本的国名和国旗里有日,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此为题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B主题:a、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b、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四、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而不是狭隘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来解读日本投降的意义。(1)提出疑问:如果你位日本人,如何解读"投降书脏了"这个细节朱先生在结尾写道:"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对日本而言,这一天是不是添了"新耻"当时有位美联社记者用笔记下了朱启平先生因为站立的角度关系而没看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