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班数学教案小班数学教案9篇[经典]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小班数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能按点子的数量匹配相应数量的实物,初步感知物体的对应关系。2、能按要求乐于参加操作活动,能边操作边讲述。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活动准备: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2、带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小房子各1个;3、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小瓢虫,小瓢虫爬来爬去的.小瓢虫紧紧追上大害虫嗷,一口把它吃干净今天很多小动物都去外边晒太阳了,小瓢虫和其它小动物一样去外边玩,但是他出去之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现在他想请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帮它找到它的房子。二、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瓢虫是否一样?然后按照瓢虫身上的点子给瓢虫取名字。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点数1、2、3。1个点子……一星瓢虫;2个点子……二星瓢虫;3个点子……三星瓢虫。三、出示三个瓢虫的家,让幼儿帮助瓢虫找到自己的家。三个房顶分别是:三角形里带一个圆点;圆形里带两个圆点;正方形里带三个圆点。提问:1、一星瓢虫住在那个房间?2、小朋友们猜一猜二星瓢虫住在那个房间里?3、那个房间是三星瓢虫的?四、幼儿操作请幼儿把手中的小瓢虫送到对应的房子里。五、活动结束小百科:瓢虫的成虫体长1.0~16.0mm,体型呈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小班数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感受2和3的数量。2.体验寻找和发现的乐趣。活动准备:玩具布偶1个、5种水果图片、图画书《小熊的烦恼》、国王图像1个、圆点卡片(每个幼儿2张)、魔术箱2个。活动过程:1.寻找2个和3个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引导幼儿寻找2个和3个。——今天,陈老师给宝宝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妮妮。妮妮说:“你们好!我叫妮妮,很高兴能够认识你们!”宝宝应该跟妮妮说什么?——妮妮说:“今天我要带宝宝去旅行,宝宝开不开心!”——(妮妮)现在请宝宝在位置上坐好,我们出发啦!——叮咚!水果王国到了,瞧!水果王国里有好多的什么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那些好吃的水果?——哎呀!水果王国里有这么多水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现在我要请宝宝帮我找水果,找到之后把它们摘下来给大家看一看你摘了几个,然后再把它再下来放进篮子里,我们把摘下来的水果带回家吃,好不好?——请一个宝宝找一找水果王国里有几个西瓜?——请一个宝宝找一找水果王国里的苹果有几个?——哎呀!老师突然好想吃香蕉啊!可是我却找不到它了,请一个宝宝来帮帮我,找一找香蕉有几个?——请一个宝宝找一找有几个苹果?——请一个宝宝找一找菠萝有几个?2.辨认2个和3个幼儿在图画故事中根据教师的提醒辨认2个和3个。——宝宝摘水果摘的累不累啊?小熊说:“宝宝,宝宝到我家来休息一下吧!”宝宝想不想去?——现在我们来到了小熊家,宝宝看一看小熊家有什么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熊家的墙上有几幅画?——一起来数一数小熊家有几张椅子?——小熊家的冰箱有几扇门啊?——因为宝宝来到了小熊家,小熊非常的开心,于是他一下子从冰箱里拿出了几个冰激凌?——本来这2个冰激凌是小熊拿来给宝宝吃的,可是他看到那又香又甜的冰激凌,便忍不住“哇呜”一口吃掉了一个,哇,好好吃哦!小熊又忍不住“哇呜”一口吃掉了另一个。这时小熊吃掉了几个冰激凌?——小熊一下子吃掉了2个冰激凌,突然小熊用手捂着嘴巴大声的叫起来“哎呦!哎呦!痛死我了!我的牙齿好痛哦!谁来帮帮我?”这下小熊可遇到麻烦了,宝宝,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小班数学教案篇3活动目标:1、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2、愿意参与为家人送物品的活动。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重点难点:能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活动准备:1、教具:图片:手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人物图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2、学具:幼儿操作纸、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一)、拐杖、女士包、领带等。(幼儿人手一份)活动过程:1、了解物品与人的关联性。出示人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图片。师:看,谁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进行观察并回答。教师小结: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从他们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们是谁了。师:看,家里的手套都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找不到自己的手套了,谁能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手套?小班幼儿已经初步具有观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