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修教育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公修教育学.doc

公修教育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公修教育学》课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2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总分分数评卷人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2、夸美纽斯的《》一般被誉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3、在教育学史上,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4、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是。5、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指教师所得到的。6、教师职业是从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员,是一种职业。7、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是根据教育系统的程度来划分的。8、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反映了教学的规律。9、由学生所在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课程。10、新课改指出:在我国现行课程结构中,高中以课程为主。11、教师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考虑教法,而且要。12、教育起源几种常见的观点有:神话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1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能力的发展、。分数评卷人二、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为。()A工具功能B本体功能C派生功能D隐性功能2、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是指。()A人格形象B文化形象C道德形象D群体形象3、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A独立性B选择性C创造性D调控性4、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体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A不均衡性B稳定性C顺序性和阶段性D整体性5、广域课程又称为。()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核心课程D综合课程6、新课程改革提出我国课程实行级管理。()A一B二C三D四7、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教育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的研究是。()A行动研究B应用研究C基础研究D理论研究8、在教学工作的诸环节中,是中心环节。()A作业的布置与批发B上课C备课D成绩的检查与评定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是教学原则。()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启发性10、下列哪种方法没有体现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A读书指导法B演示法C讲授法D讨论法分数评卷人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规定教育“为谁服务”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2、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4、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指课程的计划。()5、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均指活动课程。()6、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义务教育。()7、义务教育是指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8、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用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9、一般认为根据教学任务,可以把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10、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分支型学制发展而来的单轨学制。()分数评卷人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教育学如何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2、当代教育正从英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那么,当代教学应该如何变革以适应当代教育之需求?3、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4、我们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分数评卷人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下面的事件。某周日晚,某高中二年级三名女生在不与任何人打招呼的情况下,外出与“话友”酗酒,彻夜未归。根据学校规定,三名女生每人计旷课五课时,酗酒给予警告处分,两项合计,据其犯错情节,最轻应给予三名女生记过处分。但是,其中一名女生说:“如果处分,我没有意见,但公布处分结果的那天,我就自杀!”最后,校方经过慎重考虑,做出这样的处理:讲清规定,让时间淡忘一切!一年时间过去了,有心的人发现,其中的一个女孩儿第一次拿到了奖学金,另一个女孩儿对语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三个女孩儿在感激学校“无为而治”的同时,发奋图强,成为班里“唯一能够背诵长篇英语课文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没有忘记事情的经过,没有忘记学校的纪律,更没有忘记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他们的教诲和期待!他们成了学校纪律的自觉执行者。2、试分析下例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结合实际说明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一位教师讲《祝福》时,向同学提出一个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大家的回答有:冻死的。饿死的。穷死的。接着老师问:既是如此,她为什么死前要“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