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15三教?特殊的葬礼?的思考感悟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它是与佛教佛学同时诞生的;说它时尚,因为它是近几年才进入我们视野的有关语文学习的一个新名词。于是,在语文课程领域,关于感悟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人们对感悟的把握难免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为难:读书时间不充分,急于让学生感悟的有之;无视相关的生活积累,架空学生感悟的有之;片面强调感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无视对语言文字的品位、积累和运用的有之;片面强调局部深入,无视对课文整体感悟的有之;片面强调个性化感悟,无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有之;滥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活动表演,弱化文本的阅读与感悟的有之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到底如何引导学生去真切地感悟,如何走出感悟的误区,让?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重要概念真正落到实处呢?这些问题一直苦苦地困扰着我。我思考着,尝试着,于是就有了?特殊的葬礼?的三次教学。一教?特殊的葬礼?:感受人文的魅力,沐浴人文的光芒第一次教?特殊的葬礼?是在2001年12月,地点是杭州。当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刚刚公布。我反复地阅读了?标准?,把目光锁定在一个热点话题上,这就是感悟。我的初步认识是:感悟是相对于人文而言的,它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响和独特体验。事实上,读完一篇文章,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什么词句,而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比拟笼统的情、理、意、趣等,即人文感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一、悬念揭题。二、初读课文,说感受。三、再读课文,说感受。〔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心情沉重?为什么?〕四、拓展思考:在生活中,你还了解或经历过哪些环境悲剧?五、延伸升华。播放课件: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问:读后有什么感受?请你为黄果树瀑布设计一句环保广告语。在实际教学中,我又注意捕捉战机,不失时机地煽情。孩子们的学习非常投入,特别是目睹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画面后,不少学生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谴责人类破坏环境的可恨行为。有个学生联系生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痛心,咱们杭州不再是以前的杭州了,天空不再像以前那么蓝了,西湖的水也不像以前那么绿了,真没想到堂堂一个旅游名城,人间的lsquo;天堂rsquo;,竟退化到如此惨不忍睹的地步,还不如人家连云港〔课前交流时我介绍过连云港的环保情况〕,虽是个不算知名的小城市,却很注意环境保护,还积极申报国家级卫生城市。作为一名杭州人,我真惭愧啊!听课的1000多名老师也为孩子们的真情流露所感动,一堂课竟给了十屡次鼓励的掌声。这样的场面,恐怕是很多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当时的我确也曾经陶醉其中,但后来详细地观看了这堂课的教学录像,在反思中隐隐感觉到一种不安:这样的教学似乎少了一点语文味。虽然学生说得比拟充分,但说的内容大多离本太远,课文中大量的标准的语言文字却没能让学生反复诵读、积累和运用。这样的说即使再精彩,其实还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上。看来,这样的感悟未免虚空了些。语言文字毕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感悟人文的根底,语文课怎么能把语言文字给丢了呢?这是语文学习还是环保主题中队会呢?语文课就是这样的感悟人文吗?我越琢磨感觉越不对劲,于是就萌生了第二次教学?特殊的葬礼?的冲动。二教?特殊的葬礼?:得意也要得言,工具更须厉练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种倾向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矫枉过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新?标准?颁发后,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立即转移到了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一面,其间也难免会出现工具性落实不力的现象。其实,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等人文因素主要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的,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载体去放大人文,那么就会改变语文课程的性质。因此,无论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增加,外延如何扩大,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了语言文字,也就失去了人文感悟的根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2002年12月北京的公开教学中,对?特殊的葬礼?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作了调整,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调整后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这样的两局部:一、赛读、说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说话。二、再读深究1、读了课文,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原来的瀑布:雄伟壮观几年后的瀑布:奄奄一息〕2、想像练说。〔1〕原来的瀑布: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能赞美一番吗?〔2〕几年后的瀑布:假设瀑布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二读课文后,我特意安排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一是课文中确实存在着诸多的因果关系,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