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主动防护与人类传统、民俗等一些联系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从长过程来讲是逐步的、渐进的,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期,也有其突变期。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纹身是人体装饰的一种原始形式,尤其是在服装还未完整地出现之前,纹身图案起到护佑和巫术的作用,同时也是部落的符号。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保留佩戴饰品的习俗。如被古籍称为“裸形蛮”的景颇族先民,虽然无衣蔽体,仅“以树皮毛皮….掩其脐下”,但有头上戴骨圈、插野鸡毛、缠红藤等习俗。用野猪牙、山羊胡须缀成的胸饰,不仅是人体的装饰品,还含有巫术、信仰与图腾崇拜的意义。今天,佩戴饰品仍是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着装习惯,并有着不亚于服装的意义。如高山族男女均要戴项饰、胸饰,有的珠串多达二百余颗,中间最大的称为“母珠”,是代代相传的珍品。这些装饰品除实用外,滲透着与原始宗教图腾相关的含义,种种发现与研究说明,人类服饰的历史可能是从佩戴饰品开始的。原始民族物我浑一的图腾制中,在文化民族区别等级身份和社会集团的智性努力中,无不贯穿着一根谱线:它向人倾诉着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生活信念。当人类开始用文字记录神话和古史族群的服饰文化现象,各族群部落你来我往,分化融合,改名易事号,换装变服,衍生出众多的民族群体。有“衣木叶,茹毛钦血,宛然太古之名”(清?道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五)的边疆民族;有“衣皮服毡”披羊皮或毛毡的彝族、羌族、纳西族民族;披麻毯、木片遮阴板、竹片绑腿的独龙族、怒族;壮族草衣、黎族树皮衣等可以看作是原始披兽皮衣木叶的遗制;赫哲族的鱼皮衣、鱼皮鞋,珞巴族、达斡尔族的兽头帽是渔猎民族的生活历史;彝、瑶、布朗民族的贯头衣、樟华布和火草褂的渊源久远;有善用植物纤维及染料制作“五色斑衣”苗盘民族;有“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满、藏、傣民族的冠服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服饰像一部形象的社会法典,规定了性别、年龄、民族、社会等级及分工等结构关系和社会角色民族服装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品等方面。少数民族服饰的概念:民族是一个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共同体。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仅占全国人口8%左右,但他们居住的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少数民族在较大或宽广,但又封闭的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自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长期封闭的经济形态,使一些富有特色的服饰相对完整地保存,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显性特征,也成为识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识,构成了民族文化重要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