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陈秀(贵州水矿集团技校)“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至理名言,给我们以启迪。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数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教会学生“会学”。所以,必须着眼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是提高学生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多年来笔者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取得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强化意识,养成思维习惯。目前课堂教学还滞留于“给知识,给方法,给答案”的程式,以致学生很少有动脑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思维的习惯。首先,要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比如:在代数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形的知识,提出一道问题:“一个半径为R的圆,在边长为8R的正方形内沿着正方形周边滚动,写出滚动的圆在正方形内覆盖不到的哪些部分的面积的代数式。”这道题使学生感到列代数式的“实践性”。又是一道“动态题”,学生觉得新颖,所以当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进行演示时,学生都认真地细心观察,要求老师再来一遍(演示)。他们比划、试验、观察、分析、扬弃、概括、列式、修正,经过艰苦的劳动,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梅花香自苦寒来”。唯其思维的艰辛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促进思维意识,养成思维习惯。在养成学生思维习惯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思维的各个环节,对思维过程有所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以教材为载体来反映思维过程。由实际事例引出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例:为了表示气温的零上5℃与零下5℃,我们就规定零上为“+”,零下为“—”,则上例气温可以分别表示为+5℃与-5℃,从而导出了“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这样可以概括出: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依旧引新,按知识的迁移规律来推出法则,培养学生互递思维能力。例: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根据乘法的逆运算推得,而除数变为它的倒数时,除法运称就转化为乘法运算,同时可以把具有乘除运算的式子统一成乘法。揭示概念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一元”是指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是指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1,且方程两边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本质为: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这样,今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高次方程”等概念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揭示新知识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例:代数数学中把有理数运算与算式运算对比,解方程与代数式运算对比,解不等式与解方程对比;平面几何教学中把线段的基本性质与直线的基本性质对比,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对比,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对比。例:求证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各面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证明这道题时,与平面几何中一道相似的题目进行类比:“正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它的证明过程,本例几乎可以“照搬”,只不过一个是空间问题,一个是平面问题独立地解决新问题,是思维能力的精髓和核心。使学生学会用不同观点看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一船在两码头间航行,顺流需要4个小时,逆流需要5个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2千米/时,求两码头间的距离。(思考1):利用“距离”找相等的关系,即用距离相等列方程。解法1: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顺流速度为(X+2)千米/时,逆流速度为(X—2)千米/时,依题意得:4(X+2)=5(X-2),解得X=18,4(X+2)=80.解法2:设船顺水速度为X千米/时,方程如何?解法3:设船逆水速度为X千米/时,方程如何?(思考2):利用船在静水中速度找相等关系,即根据船在静水中速度不变列方程。通过以上变形训练可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各个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做到以“少”胜“多”,有趣有益,必要时能善于改变思维方向或者善于综合利用公式、性质,灵活地找到解题途径。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对题目的仔细观察、分析,由条件和求解目标的结构形式,联想到解题思想、方法、技巧以及熟知的相关问题的解法,再通过化简条件和结论,建立条件与求解目标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既提高了解题能力,又受到了一次数形结合的教育。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程,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以上仅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