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给予其高度重视,并根据现如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不但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炼其中的精髓,用祖先的智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提高德育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其进行传承和发扬。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素材(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古代,人们将“礼”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和文明,不仅体现在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还体现在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礼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才能够深入理解尊师敬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正是因为古人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才会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决心;才会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言壮志;才会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情怀。我国古代的李白、杜甫、林则徐、屈原、岳飞等伟大人物,无不怀有忠贞的爱国情怀。这些名人和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怀有一腔奋进的热血,有着不屈不挠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真是因为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才会有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而他所创作的《论语》也经久不衰,受到世人的欢迎和拥护。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断臂女孩雷庆瑶;残奥之星王燕红等鲜明的事迹。(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为贵”,要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中主张“天人合一”。现如今,国家在发展中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倡议。由此可知,“和”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有“和”,国家才得以安定团结,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从小学生做起,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交往美德,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掌握交往艺术,并将其付之行动。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新定位(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学中,并与之相结合,不但能够升华德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还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能够健全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端正学生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时间、空间等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借助“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生机与活力所谓的德育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与的德育教学相关内容异曲同工。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赋予德育教学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现阶段,大部分小学学校在德育教学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师生修身、正心、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材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任何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教材作为依据。同时,教材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其中思想品德等学科,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