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河师大实验中学·孟晓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我认为,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化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化学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黎明即起,午夜方眠”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二、通过中外化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优良品质。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及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在化学课中渗透哲学思想教育。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充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对概念,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学。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广义而言,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是德育教师,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德育课程,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应是德育活动,整个学校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学校德育教育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