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docx

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2022-03-0917:00:01小编:admin解读苏轼:以俗为雅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曾说:“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再次韵并引)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三引述此说,后来成为江西诗派重要的诗学理论。然而此说实出自苏轼,他于熙宁八年(1075)题柳子厚诗二首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可见,“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是苏轼论诗之语,但诗学史自来对此忽略了。我们如果比较苏轼与黄庭坚诗的书写特点,则不难见到苏轼诗是以俗为雅见长,黄庭坚诗则以故为新取胜。苏轼曾对一位诗僧谈诗法时说:“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竹坡诗话)冲口而出的“常言”实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口语或通俗的语言。苏轼认为使用常言,遵循艺术法度,此即是诗歌创作的奥秘所在。这补足了他对“以俗为雅”的解释。中国古典诗体的艺术形式发展至宋代已出现明显的雅正倾向,苏轼提出“以俗为雅”非常有助于诗艺的创新和宋诗特色的形成,这意味着对唐诗所建立的范式的破坏。北宋后期诗坛即有诗人发现并高度肯定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倾向。朱弁风月堂诗话载:(参寥)尝与客评诗。客曰:“世间故实小说,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惟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使用。如街谈巷说、鄙里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参寥曰:“老坡牙颊间别有一副炉鞲也,他人岂可学耶?”释道潜(参寥子)是苏轼的友人,他认为使用世间俗语以至街谈巷说入诗,只有苏轼能够熔铸,以俗为雅;这不是一般诗人可以做到的。我们纵观苏轼的诗作,他在创作实践中确实以此为创新,成功地实现了以俗为雅的诗学宗旨。以日常口语入诗,使诗歌通俗自然,极为流畅,这是苏诗中常见的。苏轼题沈君琴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通俗易解。洗儿戏作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此乃戏语,以常言写来,更具自我嘲讽意义。苏轼晚年在惠州谪所,作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其一云: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连娟缺月黄昏后,缥缈新居紫翠间。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诗的首两句是冲口而出的常言,叙述凡庸生活细事,但诗意的发展出人意料,深刻地表现了贬谪于岭南的痛苦心情。此是以常言与典雅诗意结合的范例。此外如“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和子由蚕市),“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当我们细品这些以通俗常言写的诗句,它们虽然浅俗,却有很深的人生意义。在诗史上以通俗明白的常言入诗并不足奇,而以俗事、俗物入诗则是苏轼的大胆尝试。苏诗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表现苏轼在杭州任时对雨中服劳役的民众的深深同情,诗有云:“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苏轼自述:“言百姓劳苦不易,天雨又助官政之劳民,转致百姓疲弊,役人在泥水中辛苦,无异鸭与猪。又言某亦在泥中,与牛羊争路而行,若归田岂至此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诗中所描述的民众在泥水里劳动如鸭与猪之投泥,长官与牛羊在狭道上争路,这皆是不雅的粗劣的俗事。此外如秧马歌咏插秧农具:“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肋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除夕访子野吃烧竽戏作:“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以上诗中的“两足四蹄”“牛粪烧芋”“懒残”等意象皆是极不雅的和极不美的粗恶事物,但苏轼却使用了这些意象。在苏诗中我们易于见到方言土语或戏言的使用,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