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簡報內容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兼顧永續發展與社會正義,促進科技溝通自94學年度起,本研究主題在國科會人文處已形成新的學門。93學年度人文處『科技與社會』學門通過之專題研究計畫共計有5個,本平台的相關計畫「技術基礎設施建構與創新環境形塑之研究--以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之演化為例」即為其一。中華大學位處科學城門戶,有關科技城市之相關研究開拓出新的學習與研究領域。本人過去幾年國科會系列研究《技術基礎設施建構與創新環境形塑之研究–以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之演化為例NSC93-2420-H-216-001》《新竹科學園區及周邊地區生產者服務業互動關係之研究NSC92-2211-E-216-013》《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置與周邊地區產業網絡發展變遷之研究(Ⅰ)(II)NSC90-2211-E-216-009NSC91-2211-E-216-009》《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置與周邊地區空間結構變遷關係之調查研究(Ⅰ)(II)NSC89-2211-E-216-012NSC89-2211-E-216-012》為積極推動本整合計畫在此一領域的角色扮演,於2005年起每年持續舉辦『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本年度除核定總計畫外,分別有四個配合推動之子計畫與協同計畫:子計畫一:災害防治效益與生活品質評估子計畫二:全球化觀點下知識產業之創新環境形塑與網絡建構子計畫三:全球化變遷下的高科技從業人員之休閒特性與環境友善城市建構模式子計畫四:高科技城市之交通運輸系統全球環境變遷已是不爭的事實,城市面臨的問題也日漸繁複,貧富不均、高失業率、族群對立與環境失衡等等景象一一浮現,社會結構的失衡與衝突的新來源均顯現出全球化的真實風貌。因此未來打造二十一世紀城市新秩序,將以文化、產業以及環境三向度進行思考,獲取平衡點以為進入新世紀之挑戰。為因應以上的各項挑戰,衍生出如何推動「科技化社會相關議題,以及跨學科之科學、技術與社會之研究,以促進科技與人文、社會之間的互動的對話」。基此,本整合型研究為一個開端,將深入了解臺灣社會的科技發展途徑,以及所面對的重要科技論證,希望致力探索以科技與人文社會真正發生交融與互動為議題的研究計畫,特別是其中具體科技實作的議題,進而催生能體現良好人文、社會價值的科技知識與產物。本計畫初步將就『高科技城市之實質與內涵』,並結合周邊配合推動之計畫『災害防治效益與生活品質評估』、『全球化觀點下知識產業之創新環境形塑與網絡建構』、『高科技從業人員之休閒特性與環境友善城市建構模式』、『高科技城市之交通運輸系統』等…幾個面向;而本計畫提出一個完整之三年期的計畫藍圖,本次進行屬第一年期。其次,待本研究團隊累積基礎研究能量後,將從此根基上持續衍生其他面向、以及系列研究,當儘速向國科會提出『科技與社會』專題之整合型計畫。共同主持人:胡志平、胡太山、賴以軒、張馨文、魯俊孟協同主持人:王維民、許文川、陳淇美、劉晉宏、戴伯芬研究生與大專生:共計有10位期望透過本平台,積極進行跨系甚至跨校整合申請補助經費:(第一年期,原含括四個子計畫)儀器設備費282,000人事費672,000其他必要費用840,000(學術研討會、研發成果暨學術研討會特刊)總計1,794,000核定補助經費:(總計畫第一年期,不含子計畫)儀器設備費250,000(均攤給五位老師)人事費72,000(供研討會籌備與民意調查用)其他必要費用30,000總計352,000空間範圍--本研究實證對象分別以鄰近新竹科學園區之新竹市三區(北區、東區、香山區)、新竹縣湖口鄉、竹北市、竹東鎮、寶山鄉、及苗栗縣頭份鎮、竹南鎮等鄉鎮市區為主要討論對象,並以各鄉鎮市區之村、里為基本單位,主要基於村、里之資料較為詳盡,對影響向度之變遷現象能清楚地予以描述。時間範圍--基於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於1980年,為使各個向度之變動情形與考量新竹市改制時間較為一致,因而以1977年至2003年間之資料為主;其次,並且將園區發展過程區隔為1984-1988年之萌芽階段,1989-1993年之穩定發展階段,1994-1998年之快速成長階段,1999-2003年之成熟發展階段。實證資料收集人口發展分佈:由縣市統計要覽人口基礎資料之取得,配合住宅、產業統計資料,一則從人口成長率作圖表以分析各時期之人口分佈情形,一則以人口成長圖配合交通、產業及住宅變遷,以進行分析。住宅社區發展:以戶籍人口資料之取得,瞭解園區設立後人口在各鄉鎮市區之分佈情況,並且檢視各個時期的航照圖,從中分析社區聚落改變之情況,並配合人口分布之分析圖,審視人口與社區聚群之關係程度,並且分析社區聚群演變過程。辦公空間:蒐集辦公室建築之樓地板面積、區位及使用者類型,分析瞭解為因應園區所帶來之影響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