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吸毒成瘾行为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原因和机制,戒毒工作不但需要有效的医疗技术、严格的管理手段、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更需要引入科学的心理学方法。现有的心理学方法门类众多、技术繁杂、适应症各异。因此,必须经过理性分析,选择符合劳教戒毒场所实际情况的、简便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分步引入,逐渐推广。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一、吸毒行为的非生物学原因、机制与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吸毒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生物学原因毒品特征个体生理适应特质非生物学原因心理学原因社会学原因吸毒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原因①人格心理缺陷,缺乏自控能力;②价值观念错位,寻求新奇刺激;③认知严重错误,放纵吸毒行为;④好奇心理驱使,盲目追求时髦;⑤遭遇生活挫折,逆反心态作怪;⑥结交朋友不慎,无知误入陷阱;⑦精神空虚颓废,留恋欣快体验;⑧负性情绪困扰,难耐心理渴求;⑨迫于群体压力,经受不住劝诱。吸毒行为产生的社会学原因①毒品黑市存在、毒品唾手可得是吸毒行为产生的主要客观条件;②毒品亚文化观念的传播是吸毒行为传染的主要媒介;③吸毒群体的存在和从众心理压力是吸毒行为产生的催化因素;④家庭环境不良是吸毒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⑤社会矛盾加剧、处于失范状态是吸毒行为产生的温床;⑥社会管理与控制的缺陷给吸毒行为的产生留下空隙;⑦社会主流文化衰退和道德规范弱化是吸毒行为滋生的土壤。2、吸毒行为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1)条件反射理论(2)单纯学习/强化理论(一)(2)单纯学习/强化理论(二)(3)内驱力理论(一)内驱力理论(二)内驱力理论(三)(4)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精神分析理论(三)精神分析理论(四)(5)失范论(一)失范论(二)处于失范状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几种反应方式:①大多数人逐渐降低调整自己的抱负和期待水平,以符合目前的现实和社会规范;②有些人采用叛逆、反抗的作法,拒绝接受现实及现有的社会常规,试图通过政治运动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③有些人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成功,尤其是指通过专业犯罪及有组织犯罪的手段;④也有人采取逃避的做法,他们并不想遵守社会常规,而乐意于自己偏常的适应行为,这些人中不少容易成为毒品的俘虏。一旦吸毒形成依赖,在早期,其生活似乎有了“目标”——搞钱、找药、用药,他们的生活呈现一种虚假充实,他们在谈到自己搞钱、搞毒的本事时,大多带有自夸、炫耀的神色,但最终却是一败涂地。目前,我国也正处在变革转型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某些方面也是处于无序、失范状态,这与我国毒品问题的发生、蔓延不无关系。3、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1)人格特征(一)人格特征(二)(2)思维特征(3)情绪特征(4)行为特征(一)行为特征(二)行为特征(三)行为特征(四)行为特征(五)强制戒毒与劳教戒毒人员的其它心理特征二、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一)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二)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三)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四)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五)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六)三、吸毒人员心理测试评估方法的引入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七)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八)吸毒人员康复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对不同时期的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测试评估,可以及时掌握戒毒人员康复状况,量化评估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发现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矫治提供指导,对戒毒出所人员进行心理跟踪测试评估,可以客观地量化评估戒毒工作的实际效果,从而避免仅用复吸率或操守率一个指标来衡量戒毒工作效果的片面性。要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科学的心理测试评估方法,必须很好地解决如下实际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心理测量评估工具问题。其次,要解决好戒毒管理决策者的认知和戒毒心理行为矫治工作者的业务技能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心理测量评估工具问题。目前,各类心理测量工具有很多,常被应用到吸毒成瘾者心理行为观测研究的心理测量工具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症状自评量表、焦虚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量表、自尊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等,同时,还有学者专门针对吸毒人员编制过稽延症状自评量表、成瘾程度量表、渴求量表等。这些量表在对吸毒成瘾行为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出了一些对吸毒者成瘾行为矫治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但使用这些量表测试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行为还有诸多缺陷,有的针对性较差,有的涵盖范围太窄,还不能完全适应于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行为测量,而多量表捆绑使用则操作太繁琐,也难以得到被测量者的有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