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作业答题思路(官方版本.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哲学引论作业答题思路(官方版本.doc

哲学引论作业答题思路(官方版本.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哲学引论》作业答题思路(官方版本,大家都要认真看)发表时间:2003-12-0108:29(以下内容系省校任课教师提供的部分作业答题思路)作业一(P12)分析题(一)的答题要点: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因好奇而生的智慧之学。“古往今来……,做出说明……”这是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对身边事物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才会感到自己无知,也才会为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因此,爱智慧者也就是爱奥秘者。2.哲学又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的自由学术。“我们不为……惟一学术。”正因为哲学因好奇而生,所以,它仅仅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是以实用为目的。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说,哲学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作业二(P16)论述题(一)的答题要点:1.在本体论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上,人们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界来界定存在,因此,“是”、“在”、“无”为本体论的三重视界。“是”与“在”是每件事物同时具有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对于同一个事物,我们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2.“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一种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人类的思想是随着语言一起诞生的,而语言必须依靠遵守逻辑。在日常语言中,系词“是”为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只有它才能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语言和思想之所以能够有逻辑,正是因为我们在用“是”来表达和思想。“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在这个界限的里面,语词的所指都可以对象化为“什么”,这个“什么”都因为“是什么”而成为清楚明白。“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即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地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亦即在这个界限之内,语言和思想就是有逻辑的,就是能够清楚明白的;在这个界限之外,语言和思想就是没有逻辑的,就是不能清楚明白的。3.“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一种非逻辑性理解的对象。“在”仅仅指出了一个事物的自身同一性,除此之外就不在有别的意思了。“在”不是“什么”,“在”不能对象化为“什么”,因此,“在”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的,也就是说“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我们不知道“在”是什么。尽管如此,人们却不能避免谈论“在”,因为我们知道“在”是存在的,这说明“在”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还在语言的语言界限之内。我们知道“在”是存在的,但也仅仅知道这一点,我们不可能知道得更多了,因为我们一旦要认识我们自己这个在者,这个在者就已经变成是者了;我们一旦想要认识在者之在,这个在者就变成一个是者之是了,因此,我们根本无法进一步知道在者是什么,我们只知道在者在,仅此而已。3.“无”(P113-116)(P18)分析题(一)的答题要点:1.本体论是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在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上,古往今来各派哲学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最终形成关于本体论三重视界的“是论”、“在论”、“道论”。2.西方语言是字母拼音文字,这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它已摆脱了对语言对象的具体描画。西文中的“being”有“是”、“在”、“等于”以及表达真理等多种意思。其中“是”是其原始含义,由于字母体系构成方式的缘故,系词“是”在西语中与“在”这个词是紧密联系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与“在”可以被看成是同一个词。它既有关系的意义,又有在场的意义,它既可以使我们与对象化的“什么”打交道,又可以不与“什么”打交道而只是表明变化着或不变化着。西语中“是(在)”这个词既直接与名词、代词、形容词发生关联,又直接与动词、副词、介词发生关联。这种复杂性,使它成了一个用法极多、使用最普遍的一个词性含糊的动词或名词,从而给西方人的思想带来一种根本的混乱。相对于西文对“是”的复杂理解,现代汉语的理解就是它是一个系词“是”,就这样简单。由于汉语是象形文字,有着现象直观的意味,且在古代汉语中根本就没有系词“是”,所以,人们不以逻辑的方式追问什么,也就无所谓“对象”与“非对象”,“是”只是作为“是非”之“是”,或作为“此”而存在,而作为系词的“是”直到现代汉语中才出现,因此,使用汉语的人能够绕过逻辑而理解“是”这个单纯的联结词。此外,由于字母拼音文字自身的特点,西语中一般地表示“在”都离不开系词(be),从汉语的角度看,西文中系词“是”之所以能够转化成“是”、“在”一体的名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语言中缺少一个单纯独立的副(介)词“在”。3.从“是”的角度来理解“being”的本体论即为“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亦为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在西方哲学的“是论”看来,存在必须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语言逻辑形态,它才是存在的。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