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shìrén)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苏轼书法(shūfǎ)苏轼“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yújiā)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zhīchí)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rénchēng)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zhèlǐ),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一、给下列(xiàliè)画线的字词注音三、文本研习(一)整体感知通读(tōnɡdú)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白露横江(hénɡjiānɡ)水光接天乐在何处(héchǔ)本段展示(zhǎnshì)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香草美人(xiāngcǎoměirén)(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shénme)?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rúqìrúsù)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作者(zuòzhě)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感受(gǎnshòu)鉴赏为何(wèihé)而悲?英雄业绩(yèjì)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天地(tiāndì)阔远而自身渺小长江无穷(wúqióng)而人生短暂情怀(qínghuái)阐发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jiéhé)在一起的?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yìlùn);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第四段水月人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zuòzhě)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tīngrèn)天命,随遇而安第五段2.这样(zhèyàng)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zhèyàng)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一层:夜游之乐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乐)二层:乐极悲来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悲)三层:因悲生悟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转喜)5.主客尽欢(jìnhuān),忘情尘世(乐)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měilì),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成熟是一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