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sūzhé)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dànshì)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苏轼苏轼书法(shūfǎ)本文写作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上坚决(jiānjué)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捕下狱(xiàyù),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体现了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气度。“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bǎiɡuān)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dǒuqiào)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苏轼一、给下列(xiàliè)画线的字词注音三、文本研习(yánxí)(一)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赏析(shǎnɡxī)课文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mínɡyuè)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báilù)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hàohào)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shénme)内容?作者(zuòzhě)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乐”情的?白露横江(hénɡjiānɡ)水光接天《赤壁夜游图》之景物(jǐngwù)描写:《赤壁夜游图》之人物(rénwù)活动:一、写夜游赤壁(chìbì)赏析(shǎnɡxī)课文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kōnɡmínɡ)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rúqìrús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wèihé)又转入写“悲”情?赏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yúyīnniǎo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二、先写歌声(ɡēshēnɡ),后写箫声赏析(shǎnɡxī)课文第三段我不禁感到凄怆,理好衣服,端正坐姿,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zhèyàng)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xiàkǒu),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shùnliú)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piānzhōu),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chánɡjiānɡ)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问: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时,奏出充满(chōngmǎn)悲哀的音乐,客人为何会“哀”呢?“哀”什么呢?请概括(gàikuò)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赏析(shǎnɡxī)课文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shìzhěrúsī),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tiāndì)曾不能以一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