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灌注桩施工组织设计说明施工组设.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8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旋挖灌注桩施工组织设计说明施工组设.doc

旋挖灌注桩施工组织设计说明施工组设.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项目桩基工程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迁建项目桩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海怡半岛(福建省边防总队厦门干警公寓住宅及办公楼)旋挖灌注桩施工专项方案厦门源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海怡半岛施工组织设计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226911、工程概况HYPERLINK\l_Toc123921.1、工程概述HYPERLINK\l_Toc172071.2、各相关单位基本信息HYPERLINK\l_Toc54081.3、设计概况HYPERLINK\l_Toc139121.4、工程地质概况HYPERLINK\l_Toc112741.5、编制依据HYPERLINK\l_Toc92992、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所确定的目标HYPERLINK\l_Toc161372.1、质量方针及目标HYPERLINK\l_Toc299912.2、安全生产方针及目标HYPERLINK\l_Toc197702.3、文明施工目标HYPERLINK\l_Toc282072.4、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及目标HYPERLINK\l_Toc16523、旋挖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案HYPERLINK\l_Toc102753.1、基本情况HYPERLINK\l_Toc122403.2、施工工艺HYPERLINK\l_Toc35993.3、施工方法HYPERLINK\l_Toc84903.4、质量检验标准HYPERLINK\l_Toc300143.5、旋挖灌注桩施工技术措施及质量通病防治措施HYPERLINK\l_Toc194603.6、施工供水、供电系统的确定HYPERLINK\l_Toc74564、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HYPERLINK\l_Toc323074.1、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HYPERLINK\l_Toc81144.2、保证工程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HYPERLINK\l_Toc264284.3、保证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HYPERLINK\l_Toc240624.4、环境保护技术组织措施HYPERLINK\l_Toc238815、施工进度计划HYPERLINK\l_Toc45125.1、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说明HYPERLINK\l_Toc18265.2、施工进度计划HYPERLINK\l_Toc131775.3、工期保障措施HYPERLINK\l_Toc313736、主要施工设备选用表HYPERLINK\l_Toc104876.1、主要施工设备配备表HYPERLINK\l_Toc163347、项目管理机构配备HYPERLINK\l_Toc182837.1、施工组织机构HYPERLINK\l_Toc157497.2、现场项目管理机构人员组成1、工程概况1.1、工程概述福建边防总队厦门干警公寓住宅楼项目于厦门何厝观日路与怀岛路交会处之南侧,西临何厝小区。1.2、各相关单位基本信息建设单位:福建远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万地联合(厦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勘察单位: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监理单位:厦门国设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厦门源昌城建集团有限公司1.3、工程地质概况地层特性表土层层号土层名称层厚(m)土层描述①杂填土1.3-5.3上部以建筑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的素填土。②粉质粘土1.2-15冲洪积成因,全场地分布。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③中砂1.3-6.8呈灰白,灰黄色。含泥量约20%,颗粒级配较好,力学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④残积粘性土1.6-41由长石等风化形成的黏土及石英颗粒组成。无摇感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⑤全风化花岗岩3.5-20属极软岩,极破碎,亦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的不良性质。⑥a砂烁状强风化花岗岩3.3-62手捏易破碎,属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压缩性低力学强度较高,本层部分孔段有孤石分布。⑥b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0.2-20.9岩石风化较强烈,呈碎裂结构,岩芯呈碎块状易击碎压缩性很低,力学强度较高。⑦中风化花岗岩属较硬岩,压缩性很低,力学强度高。1.5、编制依据1.5.1、桩基设计图纸。1.5.2、依据规范(1)《旋挖灌注桩施工规程(DJ/TJ08-202-2007)》;(2)《建筑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