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教研究资料摘编2010年第12期(月刊·总第124期)目录●理论探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非教育性倾向探析试析我国弱势高校的生源困境及出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李政道试解“钱学森之问”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教师教育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及成因教学型高校教师发展中的扭曲状态反思●高教管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政策模型及特点分析大学生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改革“基于问题的学习”教育价值的现实分析●域外高教美国弗罗里达州公立高校分层管理研究●高教视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通识教育不宜普及●栏外撷英爱老师别怕老师向这样的院长爸爸致敬理论探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非教育性倾向探析1.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纽曼指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以传授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促进知识应用为使命的大学,其价值取向本质上应是公益性的。“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特别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的强力渗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功利化倾向。”大学并非不要功利,但这种功利必然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传播、发现、创新、应用基础上的应然之实功,而非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虚功。大学的功利是大学使命实现后的派生物,大学允许也需要功利的存在,但大学不能以追求功利为价值取向。功利化有悖于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大学功利化倾向始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亡图强时代,当时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逻辑弃“学”引“术”,创办天津中西学堂、京师大学堂等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功利性目的较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迫切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按照苏联模式大规模进行院校专业调整,同样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也不例外地有着极强的功利诉求。然而,这三次高等教育发展的功利化主要是基于国家需要的政府层面的功利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并未成为高等院校以及师生的价值取向,高等学校师生仍然按照大学本质要求和办学规律,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令人忧虑的是,由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与前几次发展之外部环境的不同,高等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开始从国家层面渗透到大学层面、师生层面,表现为政府重高等教育的量而超过重高等教育的质,大学重学校的名而超过重学校的实,教师重个人的利而超过重自己的责,学生重获得的誉而超过重习得的学。这种在开放转型条件下发生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全面渗透,使得大学师德师风、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办学行为、学术风气发生了深刻而又令人焦虑的变化。2.发展战略上的扩张化倾向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高等教育迈上了一条侧重规模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到2005年我国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规模增长了366%和403%。之后,这种趋势仍然有增无减。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生招生从1977年的27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607万人,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不仅如此,10余年来,我国高校数、高校生均数、高校占地数、高校教师数,凡是能够说明高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能力的指标,都以几倍乃至几十上百倍的速度增长,短时间内就在规模上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龙头老大”。由此看来,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战略上存在着强烈的扩张化趋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我国教育的重大跨越,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世代中国人“有教无类”的美好追求。从这个意义上,一段时间内确立以扩张为特质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必需的,无可厚非的。可是任何一种战略选择都是特定时期的战略选择,都是有条件的,任何战略的选择都不能代替战术的实施。因此,当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面临债务困扰,毕业生就业艰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乏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之时,我们就不能不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这种趋势进行深刻反思。反思的重点是这种量的扩张是否带来了质的整体提升,是否遵循了高等教育扩张的一般规律。结论是不言自明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未能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的同步发展,是因为这次高等教育扩张不完全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为扩张,而更像是以人为为基础的自然扩张。以人为为基础的自然扩张则是人为地推动量的扩张,而又不考虑或不能统筹考虑与量的增长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的增长。在这个意义上,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发展上的扩张化倾向是值得深究的。表面看来,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群众需求推动的结果。但是从现在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满足可以窥见,一方面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也许需要这般规模的高等教育,但并非需要这般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下的这般规模的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