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弈》文言文《学弈》文言文精选13篇在我们的学习时代,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弈》文言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弈》文言文1学弈孟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主题《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重点注释1.弈:下棋。(围棋)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数:指技艺。4.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5.不得:学不会6.善:善于,擅长。7.诲:教导。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听之:虽然在听讲。11.惟:同“唯”,只。12.以为:认为,觉得。13.鸿鹄:天鹅。14.援:引,拉。15.将至:将要到来。16.思:想。17.弓缴:弓箭。18.为:因为1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20.之:谓,说。21.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22.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23.弈者:下棋的人。24.通国:全国。25.使:让(动词)。26.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27.俱:一起。28.弗:不。29.若:如。30.矣:了。(语气词)31.为:同“谓”,指有人说。32.其:他的,指后一个人。33.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34.然:这样。35.也:是。赏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学弈》文言文2几个同学在讨论《学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5课这篇课文的词语解释。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同学们既觉得好奇,又感到吃力。对课文中好几处“之”字的意思,同学们争论不休。钱老师非常赞赏同学们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就饶有兴致地与同学们聊了起来。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准确地理解“之”字的意思,钱老师把这篇课文中有关“之”字的短语,端正地抄录在黑板上: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惟弈秋之为听。3.一人虽听之。4.思援弓缴而射之。5.虽与之俱学。6.弗若之矣。在钱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初步明白了以上“之”字有4种不同的意思。有的相当于“的”作用,如:例1和例2中“之”相当于“的”的作用;有的指某件事情,如:例3中“之”指“弈秋的教导”;有的指某种事物,如:例4中“之”指“它”,即上文的鸿鹄?天鹅;有的指人物,如:例5和例6中的“之”指他,前一个人,即专心听弈秋教导的'那个人。“‘之’字一身兼多职,本领可真大?”不知谁说了一句。钱老师还说:“‘之’字还有‘往’的意思,谁记得在学过的哪一首古诗中见过﹖”同学们立刻回忆起来,一会儿,一个同学说:“我们学过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就是表示‘往’的意思。”钱老师笑吟吟地表扬了这个同学,接着做了小结:理解这些短语中的“之”字的意思,一要先了解“之”字在文言文中,起了哪些作用;二要联系短语及上下文语言环境;三可运用尝试代入法,即把所理解的意思,代入“之”字的位置,连起来看看通不通,如果语意贯通,一般说来选对了,如果不通,再做尝试。最后,钱老师说:“小学生初次学习古文,能借助字典,了解字义,初步理解古文内容,就可以了……”同学们乐呵呵地听着,仿佛在语文的乐园中畅游……《学弈》文言文3教学目标1.会写“援、射”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