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docx
上传人:02****gc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KB 金币:9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河南省洛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docx

河南省洛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9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河南省洛阳市语文高二上学期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题目1.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什么?A.城市中的一座现代化图书馆B.图书馆管理员老李的日常工作C.书籍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D.一座老式图书馆及其管理员的故事2.文章开头提到“城市的一隅”,其作用是什么?A.指明图书馆的确切地理位置B.强调图书馆的独特性与历史感C.描述城市的繁华景象D.表现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3.“每当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洒向街道,仿佛在召唤每一个过客走进这个知识的殿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A.描述夜晚图书馆的外观B.赞美图书馆在夜晚的美丽C.表达图书馆对求知者的吸引力D.抱怨图书馆照明不足的问题4.对于老李来说,书籍意味着什么?A.只是一份工作的组成部分B.一种物质财富的象征C.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D.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5.从文章可以推断出老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A.内向且不喜欢社交B.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尊重书籍C.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传统主义者D.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而留在图书馆正确答案1.D2.B3.C4.D5.B这就是为高二学生准备的一道现代文阅读题。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阳光的味道李华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名叫巴东的小镇。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被誉为“阳光之城”。然而,在这美丽的小镇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巴东,一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地方,却曾是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为了保卫家园,无数英勇的战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战争结束后,巴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重建家园,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巴东的阳光,不仅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巴东人民的心灵。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勤劳朴实,他们用阳光般的笑容面对生活的艰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张大爷是巴东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年过六旬,却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活力。每天清晨,他都会在阳光下劳作,直到夕阳西下。张大爷说:“阳光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有了生活的希望。”在巴东,像张大爷这样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正是这种阳光的精神,让巴东这个小镇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美丽。小张带我参观了巴东的一所小学。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孩子们的脸上,显得格外灿烂。小张指着一位正在操场上玩耍的男孩说:“这就是我们的阳光少年,他叫小杰。他虽然家境贫寒,但从不放弃学习,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他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望着小杰,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小杰的阳光精神,正是巴东人民的缩影。他们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让这个小镇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美丽。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巴东是一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阳光气息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B.巴东是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地方,但这里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努力重建家园,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C.文章通过讲述巴东的历史和小杰的故事,展现了巴东人民的阳光精神,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勤劳的品质。D.文章主要描写了巴东的自然风光,以及这里的孩子们在阳光下的快乐生活。2.文章中提到“阳光不仅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巴东人民的心灵”,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文章中“阳光少年”小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4.文章结尾作者对巴东人民的评价是什么?为什么?答案:1.C2.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小杰的描写,并突出了阳光对巴东人民心灵滋养的作用。3.小杰的形象特点有:热爱生活、珍惜阳光、勤奋好学、乐观向上。4.作者对巴东人民的评价是敬佩。因为巴东人民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这种精神让作者感到敬佩。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材料《师说》节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