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题: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二、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三、教学目标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话剧展示:《孔子设坛讲学》时间: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班长饰),弟子1(学生甲饰),弟子2(学生乙饰),弟子3(学生丙饰),众弟子(全班学生饰)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众弟子:弟子明白了。教师:孔子的弟子们明白了,同学们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领略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设计说明:用学生别开生面的“话剧”导入,引生入胜,激发起学生对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的强烈的探知欲望。)(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社会大变革——文化勃兴的启奏曲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十分复杂而动荡的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时期,总的来说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生产工具出现铁制农具,农业上普遍使用牛耕;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出现以商鞅变法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为了变革社会而摇旗呐喊的百家争鸣。一山一水一圣人引导:我们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请谁解释一下这三个“一”?学生:“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一圣人指孔子。展示:(孔子生平)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时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相劝,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鼓吹恢复西周的制度。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五年后逝世。学生:学生阅读。教师引导: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你认为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勤奋、好学学生:有追求,能坚持教师:孔子是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为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1.孔子是个大思想家展示: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引导:依据材料,孔子提出什么思想?学生:提出“仁”的学说展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引导: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学生:主张“爱人”,爱惜民力。展示: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虽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引导:依据材料,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学生: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师:通过以上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归纳总结)学生: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基本思想),主张“爱人”,爱惜民力(具体阐述),“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实践保障)。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