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画杨桃》课堂实录刘楠设计思路:针对本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教学目标:1、认准生字、读通课文,把握故事梗概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主题3、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学生回答)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与一种水果――杨桃有关。咱们一起来看看第十一课:画杨桃。(板书课题)师:看了题目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谁画杨桃?生:怎样画杨桃?生: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1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好,你只要打开书认真读一遍,就知道答案了。生:(打开课文认真读起来)师: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指名回答)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生:(生读课文)。师:读得好,第一个问题,“想当然”是什么意思?生: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改变。生: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改变原来原来的模样。生:就是理所当然。师:好(表扬,学生劲头很足)。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边读父亲的话边板书:是――就――不要)生:不要把原来的样子改掉。生:不要把看到的样子按自己想的改。师:很好,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生读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师:读的很好。为什么呢?生:因为他看的角度不同。生:他看到的就是五角星样子。生:他看到的就是五角星样子,而且听从了父亲的话,没有改变看到的样子,所以画成了五角星。师:回答得非常好(表扬,学生好高兴)。那你们来看一看说说你看到的杨桃的样子。2(实物演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生:五角星。生:椭圆形的五角星。生:杨桃。师:很好。你们说说父亲的话对吗?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生:(齐)不好笑。生:父亲的话对。生:父亲说的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不要自己想象去画。师:对。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给她鼓掌。生:(齐鼓掌)(学生有点不好意思,但高兴。)师: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看到的和画的不一样,那就是一种不相信自己的行为。不同的角度看,样子是不一样的。(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所以,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么做?生:相信别人。生:先弄清楚别人的角度,再去看别人。师:很好,所以今后要相信别人,也要相信自己。同时要听从别人的教诲,因为那对你受用。你们说对吗?生:(齐)对。师:最后一个问题: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意思是不是一样的?生:是一样的。生:都是讲要相信自己,不要随便改变。生:都对我一生受用。师:回答得非常好,对我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3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师:现在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前面提出的问题弄懂没有?生:弄懂了。师:(小结)很好。学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的错了,要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这就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4《画杨桃》教学反思我在备《画杨桃》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是这么设计的,开始出示杨桃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果实,然后教师介绍杨桃,进入新课。可是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场上好像卖过这种水果,现在运输方便,家庭条件好,一定有很多学生吃过杨桃。于是导入新课我做了改动,问:“你们吃过杨桃吗?”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杨桃呢?”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外形,说颜色,说味道,说里面的果实等等。同学们情绪高涨,这时我说,为了证实同学们说得是否正确咱们看杨桃的照片,然后我开始根据资料介绍杨桃,果然和同学们说的很多地方相符,没有吃过杨桃的同学印象也很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由此我感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领悟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时同学们发生了争议,有的说18个,有的说19个,一时出现混乱现象,正好下一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我提了一个建议,咱们按座位让同学分自然朗读,然后数数有多少人读,同学们立刻静下来,从姜矾开始依次读了起来,这次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读完一数正好19个同学读过,那就是19个自然段。通过这次读课文我还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前朗读课文一般是找举手的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