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物理专题《综合》专题复习《跨学科试题》doc--初中物理.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7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9年中考物理专题《综合》专题复习《跨学科试题》doc--初中物理.doc

2009年中考物理专题《综合》专题复习《跨学科试题》doc--初中物理.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ttp://cooco.net.cn永久免费在线组卷课件教案下载无需注册和点数http://cooco.net.cn永久免费在线组卷课件教案下载无需注册和点数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跨学科试题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留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要我们留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讨方法的联系与渗透,让同学们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近几年,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已成为中考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物理教学,常受到学科界域的限制,当遇到学科渗透问题时,往往只从单一物理角度去处理问题,这无形中就增大了解题的难度;而忽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家思维的发展。所以,加强物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既有益于大家构建学科间完整的知识框架,改变单一学科教学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又有益于大家对物理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下面,从中考试题中常见的物理与其它学科进行渗透进行归类例析,供同学们在中考复习中借鉴学习。一、物理与数学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使同学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关注物理学与数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大家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发挥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物理试题中,经常渗透的数学知识如函数图象、列方程组解决电学计算题、勾股定律的运用等。对于同学们来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实际是一个思维创新过程,有益于培养同学们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例1如图甲所示电路中,R为滑动变阻器,R0为定值电阻,电源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R的滑片位置,电压表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线画在图乙的坐标系中,则根据以上条件可知R0的阻值为______Ω,电源电压为______V。解析由甲图可知,R与R0串联,电压表测量R两端电压。由乙图可知,当加在R两端电压为9V时,加在R0两端电压为U-9V,电流表示数为1A;当加在R两端电压为1V时,加在R0两端电压为U-1V,电流表示数为9A。有,得U=10V,R0的阻值为。答案110点评新课程标准指出,先生该当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能用简单的图象描述实验结果。本题以跨学科综合的方式,考查了先生是否具有从简单的数学图象中获取信息,再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二、物理与化学物理和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是相互完善的。我们知道,在物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化学家。在许多物理实验中都要用到一些化学试剂或药品,所以物理与化学之间相互渗透的试题在中考中经常见到。常见的如燃料燃烧时发生的能量转化等知识。例2《扬子晚报》2007年5月21日报道了一则旧事(标题:氮气走漏,夏现冬景)。本报讯:昨晚,南京市建宁路上一停车场内发生氮气走漏事故,现场四周“寒气”逼人,车厢挂起冰柱,地面结了厚厚一层冰。昨晚10点摆布,建宁路上一家名为“的士”的休闲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停车场里一辆大型槽罐车尾部不断冒出白烟,并且越来越大,当他走过去一看,被现场的情景吓了一跳,只见车尾部开始结冰,车厢下端曾经有大约10cm长的冰柱,而液体刚滴到地面上就开始结冰,不久地面上就是一层厚厚的冰。本来,这辆属于南京气体产品公司的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车尾部冒出的白烟就是车罐内液态氮发生走漏的表现。据介绍,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如果有足够多的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四周气温降低到零下50℃,情况比较危险……小盼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浏览了这则旧事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帮她解答吗?(1)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可槽罐车的车罐里怎样会出现液态氮?这样将气体进行液化有何好处?(2)车罐内液体氮发生走漏时为何会冒出“白烟”?(3)根据所学的物理和自然知识,文中似乎有两处不妥,你能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吗?(4)发生此事时,如果你正好在现场,你打算怎样做?解析(1)由于氮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车罐内的液态氮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实现液化的。将气体液化,可以缩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2)液态氮发生走漏时,会迅速变成气体,同时吸收热量,使四周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构成小水珠,出现“白烟”。所以“白烟”不是氮气,而是小水珠。(3)两处不妥:一处为“槽罐车满载液态氮气”,氮气是气态氮,“液态氮气”前后矛盾,应改为“液态氮”。另一处为“氮气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空气中就含有大量氮气,照此说法,全部世界岂不冰冷一片。应改为“液态氮具有快速制冷的效果”。(4)发生液氮走漏时,若正在现场,作为中先生,不能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不对的。首先根据掌握的知识,氮无毒无害,但液氮汽化时可能会对人体构成冻伤,所以可告诉四周人群不必惊慌,但也不要靠近。其次,应寻觅走漏点,若是阀门问题拧紧即可。若不好处理,应报警。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