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6―2007学年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6―2007学年度.doc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6―2007学年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教学论》A卷参考答案一、1×2√3×4√5×6×7×8√9×10√二、11、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1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3、《中学化学》、《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与学》14、偏重学术化;偏重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脱离生活生产实际;重结果轻过程;不够重视探究性活动;绿色化、环保性重视不够15、探究式学习、发现是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16、写教学日志、同伴观察、教学录像再现反省、教研组讨论、主题研究、教学叙事、行动研究三、17、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化学1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的化合物及其性质。化学2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18、三个阶段: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结果的处理阶段。实验的准备阶段包括确定实验课题和设计实验方案两项工作;实验的实施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控制实验条件、全面细致的观察、及时准明确的记录;实验结果的处理阶段主要有化学用语化、表格化和线图化等3种形式。19、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在内容呈现上几乎抛弃了学科知识的传统框架,将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教材的主要线索,追求“生活或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这样设计的教材是“社会中心”的,也可称为STS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这类教材不断问世,迅速改变了化学教材的格局,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优点: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习后印象深刻;适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局限性:教材内容跳跃性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双基”;教材内容范围广,教师备课困难;对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要求高,不易达到。20、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将实验、观察与思维结合,学生的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3分)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学生首先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浮、熔、游、红、嘶),尝试根据反应现象解释原因,并对该反应的产物作出推测,即提出假说,然后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3分)验证实验方案: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收集的气体能被点燃。(2分)21、【教学目标】(分类1分)(1)知识与技能(2分)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中提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2)过程与方法(2分)掌握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实验设计方法,体验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分)(1)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情景】(5分)写出一种方法且描述合理、清晰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可给分,本题参考答案如下:A:化学事件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再网上有这样二则新闻报道:南昌某游泳馆发生氯气中毒事件;吉林乾安发生氯气泄漏事故2万群众被紧急疏散。通过两个事件引起同学思考为什么氯气会引起人们中毒,那么氯气有怎样的性质呢?B:直接导入法: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了解到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类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它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C:化学史导入法:舍勒发现氯气是在1774年,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当他使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的气体后,他又感到由衷的快乐。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把它溶解在水里,发现这种水溶液对纸张、蔬菜和花都具有永久性的漂泊作用;他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发生反应。直到1810年,戴维经过大量实验研究,才确认这种气体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以后,到1810年,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这期间,氯气一直被当作一种化合物的物质。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这个名称来自希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