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法律专业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漫谈法律专业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doc

漫谈法律专业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漫谈法律专业英语翻译的特点与技巧法律工作中的专门化行业语具有科技术语的精密、语义单一、用法固定的特点。而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方面,所以正确的了解这些法律术语的特点会对法律翻译产生很大的帮助。第一,词义单一性–每个专业术语所表达的都是某个特定的法律概念。某个专业术语即使在民族共同语种属多义词,一旦进入法律语言作为专业术语时,只能保留一个义项。第二,词语对义性–如“一般”与“特殊”、“上面”与“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语中,这类意义相反或对应的词,属于反义词范畴。在法律语言中,我们称为对义词。因为法律工作必须借助一组表示矛盾、对立的事物或表示对立的法律行为的词语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在法律术语中,这一点英语和汉语具有一致性。第三,使用变异性–如“不作为”、“不能犯”这两个法律术语,在民族共同语中,“不笑”、“不能”、属动词词组,在句子中常充当谓语。而在法律语言中,作为法律专业术语的“不作为”、“不能犯”不再是动词词组,而是具有动词功能的法律概念,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而不能充当谓语。英语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但与汉语比起来要少得多。第四,词语类义性—类义词是指意义同属某一类别的词。英汉法律专业术语存在大量的类义词是其又一大特点。“开场白”、“结束语”以及“规定与罚则”是每一部法律法规必不可少的内容,掌握了这三个部分的翻译,法律法规的翻译会变的简单、容易的多。开场白一般有四个雷打不动的组成部分。即“为了”、“根据”、“结合”、“制定”。根据英语行文特点,应该先翻“制定”,TheseRegulationsareenacted(formulated),一般formulate用的多些,从英语词义分析,enact似乎更加准确有学者主张把enact与formulate一起用上。准确是准确了,但是毕竟显得有点儿累赘。再看一下“结束语”的翻译。结束语首先要说,本条例从何时起生效,有的时候还要说明以前制定的某某条例同时废止。“生效”译法不一而足。经常选用的有:takeeffect,comeintoeffect,becomeeffective等等。由于法律文件对双方所达成的交易影响很大,稍有不慎就会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对交易的当事人来说,法律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容不得半点差错和马虎。因此,法律翻译与其它翻译的一种最重要的区别是它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原文中的意思不得作任何扩大或缩小,而只能等同。同时由于法律语言句式冗长、结构复杂,翻译的难度要比其它翻译更大一些,在翻译时,译者要经常研究它的句子结构,找出各个从句,并理出它们之间的各项逻辑关系。这就使法律翻译和其它翻译显出了不少不同之处。法律翻译的第一个标准是准确。这一标准是由法律文件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文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交易双方当时人的交易安全,所以对法律文件的翻译就也必须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法律文件时做到字字准确,句句意思平等。特别是对英文法律文件中的一些介词,译者更要把其中所隐含的意思给表达出来。译者更应该明白的是,法律翻译的准确性标准,是指一种中英文法律语言真实含义之间的等同,而不是一种表面上的一种意思对等。即使中英文法律语言之间的表面意思完全一样,但如果真实意思不完全等同,则对于这样的翻译,译者应当完全予以舍弃,而应寻求表达其中的真实含义。法律翻译应该和其它翻译一样,它的翻译方法也是直译和意译并用,即能用直译的时候用直译,不能用直译的时候用意译,用意译的时候不能偏离原文的含义。在翻译法律文件时,译者不应该受限于哪种翻译方式,而应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随时使用任何一种翻译方式。当然,由于法律语言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法律语言时,应该尽量接近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句式结构。译者除了应该掌握一般的法律翻译技巧外,还应该具有相当强的语言能力。因为法律语言,不管是英文法律语言还是中文法律语言,都是一种比较难理解的语言。这就要求译者在平时应该多看一些中文或英文的法律专业书籍,以适应中文或英文的法律语言,并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法律词汇和短语。本文来自;HYPERLINK"http://www.cxfys.com/zxzx/ali/2012-09-12/171.html"http://www.cxfys.com/zxzx/ali/2012-09-1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