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七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与转化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医学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1)研究化学污染物造成的生物效应,如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生物化学机理(2)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毒性的相关性(3)多种污染物毒性的协同和拮抗作用的化学机理(4)污染物食物链作用的生物化学过程一、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积累与转化呼吸管是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其主要吸收部位是肺泡。吸收的气态和液态气溶胶污染物质,可以被动扩散和滤过方式,分别迅速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液。固态气溶胶和粉尘污染物质吸进呼吸道后,可在气管、支气管及肺泡表面沉积。皮肤吸收是不少污染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在污染物质的分布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污染物质易于通过生物膜,组织血流速度是分布的限速因素。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膜孔滤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可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被动易化扩散物质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称为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称为主动转运。胞吞和胞饮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而液态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三、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积累。其大小可以用积累倍数表示。影响因素:生物积累与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性质,生物本身特点以及环境的理化因素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污染物浓度越大,生物积累倍数越高。同一种生物影响生物积累倍数。大小、性别、季节、食性、食量、本身脂肪含量.生物放大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四、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类群在水环境中,微生物可以分成细菌、真菌和藻类三类。细菌的分类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好氧细菌及厌氧细菌生物转化中的酶酶是一类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酶的种类有2103多种。酶分为胞外酶和胞内酶两大类。根据催化反应类型: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合成酶。按照成分分为: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两大类18FMN和FAD传递氢原子的反应辅酶Ⅰ和辅酶Ⅱ辅酶Ⅰ和辅酶Ⅱ传递氢的反应辅酶Q的递氢反应辅酶A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氮、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五、污染物质的毒性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1)毒物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2)毒物所处的基体因素(如基体的组成、性质等);(3)机体暴露于毒物的状况(如毒物剂量,浓度,机体暴露的持续时间、频率、总时间、机体暴露的部位及途径等);(4)生物因素(如生物种属差异、年龄、体重、性别、遗传及免疫情况、营养及健康状况等);(5)生物所处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气压、季节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光照、噪声等)。毒理学把毒物剂量(浓度)与引起个体生物学的变化,如脑电、心电、血象、免疫功能、酶活性等的变化称为效应;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肿瘤或其他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反应。毒物剂量(浓度)与反(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称为剂量-反(效)应关系。根据剂量(浓度)大小所引起毒作用快慢的不同,将毒作用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或亚慢)性三种。急性毒作用一般以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效浓度(EC50)来表示。ED50和EC50分别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ED50或EC50数值越小,受试物质的毒性越高,反之,则毒性越低。半数有效剂量或半数有效浓度,若以死亡率作为毒作用的观察指标,则称为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29慢性毒作用以阈剂量(浓度)或最高允许剂量(浓度)来表示。阈剂量(浓度)是指在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最高允许剂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浓度)。毒物的联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