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考点.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医学生理学考点.doc

医学生理学考点.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理学小结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metabolism)、、兴奋性(excita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生殖(reproduction)。3、内环境和稳态。4、生物节律。5、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nervous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6、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屏障作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部位。二.膜的化学组成:脂质lipid、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物质(蛋白质重量/脂质重量4:1~1:4)。三.膜脂质:1.主要成分:磷脂(约70。卵磷脂含量最多,其次是磷脂酰丝氨酸、脑磷脂,含量最小的是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肌醇)、胆固醇(小于30%。具有“流动阻尼器”功能。胆固醇过高导致膜流动性降低,降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能力)、鞘脂。2.结构特征:一端是亲水性基团头部,朝向膜外或膜内;另一端是非极性基团尾部,尾端两两相对构成脂质双分层。3.磷脂酰肌醇:在磷脂酶C的作用下生成第二信使。四.膜蛋白:1.表面蛋白:分布在膜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受体蛋白可与激素、神经递质等配体结合。2.整合蛋白(又称跨膜蛋白或穿膜蛋白):以α螺旋结构一次或多次穿过脂质双分子层,如:载体、通道、离子泵。3.糖类:与膜蛋白结合生成糖蛋白,与膜脂质结合生成糖脂。作为抗原决定簇,表达免疫信息,与某些激素、递质等化学信号结合。五.膜的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学说“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六.被动扩散:被转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跨膜扩散;利用膜两侧贮存在物质浓度阶梯度或电位梯度中的势能作为跨膜转运动力,不需要额外的能量。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或从高电位向低电位的跨膜扩散。影响因素为细胞膜的通透性,体内的脂溶性物质有CO2、O2、NO、尿素、类固醇激素,水分子也能经单纯扩散的方式被转运。2.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水溶性物质通过膜蛋白(通道蛋白或载体)的介导而进行跨膜转运。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通道是一类能穿过膜脂质双分子层,中央带有水性孔道的跨膜蛋白。1对离子有高度的选择性:取决于水性通道的大小和孔壁的带电状况,如Na+通道、Ca2通道、K+通道、Cl-通道等。2高转运速度:108~109个离子/秒;3离子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跨膜转运;4影响因素:如电压、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5结构受遗传决定。电压门控性通道:通道开放和关闭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膜电位改变→通道的电压传感器(voltagesensor)位移→通道蛋白构型改变→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扩散,如电压门控性Na+通道、K+通道、Ca2+通道等。化学门控性通道或配体门控性通道: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受化学物质(激素、递质)控制:通道蛋白与特定化学物质结合→通道蛋白构型改变→通道开放→离子跨膜扩散。机械门控性通道:通道开放和关闭受机械刺激控制。如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内耳毛细胞的感受器。无门控机制通道:无门控装置,不受电、化学、机械因素控制,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水通道(waterchannel):水既可以单纯扩散方式,又可经水通道(水孔蛋白)跨膜流动。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载体属于整合蛋白的一种,主要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特征为(1)顺浓度差转运;(2)具有饱和性;(3)化学结构的特异性;(4)竞争性抑制。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经同一载体转运。七.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耗能的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作用为形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有利于产生生物电及正常的代谢活动。1.原发性主动转运:转运过程直接从高能磷酸键获取能量;介导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离子泵具有分解ATP能力,故称其为ATP酶。钠-钾泵(钠泵,Na-K-ATP酶):使细胞外的Na+浓度为胞内浓度的12倍;使细胞内的K+浓度为胞外浓度的30倍。钠泵分为E1和E2两种构型;在胞浆侧(E1)有Na+的结合点(结合3个Na+)和ATP结合点;在膜外表面有K+结合点(结合2个K+)。转运过程(胞内Na+↑→钠泵与Na结合,ATP水解→钠泵磷酸化→构象E1转变为构象E2→E2的Na+结合点转向胞外,对Na+的亲和力↓,对K+的亲和力↑→解离3个Na+,结合2个K+→E2与K+结合产生去磷酸化→E2构象转变为E1构象→K+的结合点转向胞浆侧,释放2个K→恢复原状)。生理意义:(1)维持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