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闽西分田的步骤:1,分田登记2,清查田亩3,分配土地4,插牌定丘二、”二七“会议与赣西南的土地分配1,“二七”会议与《土地法》“二七”会议于1930年2月6日至9日在吉安县的陂头村举行,并讨论通过了一部《土地法》。《土地法》的主要内容:a,关于没收对象与分配方法和对象的规定b,关于分配对象的规定c,在废除债务上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d,对农业税和工资问题做了详细规定2,“二七”会议后的赣西分田“二七”会议后再洪海军的推动下,吉水、吉安各地党部开始组织分田,最早分田的是水南区第九乡的木口村,他们先划分阶级,然后以原耕为基础,“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具体做法和步骤:a,召开群众动员大会,说明分田焚契的意义和政策,争取中农拥护与支持b,划分阶级,虽然标准不够不够统一,但一般划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五个阶级。地主、富农的田地均没收,对不反动又能劳动的得地主、富农分子,也分给一份田地c,由群众民主选出土地委员,成立以贫农为骨干,有中农参加的分田委员会,具体领导分田d,调查全乡人口、土地状况,进行核实,同时进行反地主、富农瞒田的斗争e,根据调研数据,算出每人平均应得田亩数,再按“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的原则,逐户算出应进或应出数,明确进出哪家哪里的田f,“认出”、“过田”,插界牌和发土地证分田的真实过程是怎样的呢?首先,平分土地损害到了部分中农的利益。其次,《二七土地法》规定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为的是有些村庄土地太少,有些村庄土地较多,可以互相调剂土地,满足更多农民的土地需求。但实际上各地“普遍的是以村为单位去分配,乡为单位的很少”,主要因为大村庄不肯拨田给小村庄,农民不愿抛弃原耕田离开本村迁往别村,宁可在本村分田少一点。再次,贫雇农在平分田地中得利有限。最后,由于赣西特委要求快速分田,造成地方干部在分田过程中,上下其手及富裕农民隐瞒肥田等现象,招致农民不满,影响了动员效果。一些地方干部在分田过程中采取特殊化政策,对政府负责人、苏维埃委员、红军干部要求分给好田、多田: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分假田”的现象,遂川、安福、泰和、吉安县西区都出现了分田造假名册,当被发现时,干部们则辩称自耕农多,农民不要分田。三、赣西南特委领导下的赣南土地分配1930年3月22在吉安县的富田召开了赣西南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议将赣南特委和赣西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统一了领导机构。会议选举产生了赣西南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赣西南特委。并由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推选肖道德、刘士奇、李文林、丛允中、王怀为常务委员,刘士奇为书记,下设立六路行动委员会。要求把“彻底分配土地”作为赣西南党的四大任务之一。寻乌县采用了三种办法:寻乌北半县实行早子归原耕,下档归新户,这种办法地主和流氓反对,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别的财源;新户帮钱给原耕,上档亦归新户,这种方法农民私下这么做,法律并没有规定;谁分了谁就收获,广东平远县有实行的。红军士兵和革命职业者分田,由苏维埃动员农民帮他们耕种,有耕种能力的流氓分田,工商学无可靠收入的准许分田,不足的酌量补足一些,有可靠收入的不分。僧尼、道士、传教士要分田,必须先改变职业。二分利息以上的高利贷一律废除,民国十七年元旦前欠商人的帐不还,之后的要还。群众间相互帮助不要利息的债务要还,只是数量很少。四、综合分析与社会效应1,中央苏区第一次土地分配的综合情况闽西和赣西南第一次大规模分田运动,都是在朱毛领导的主力红军强力支持下开展的。随着国民党的地方军事势力被肃清,根据地的政权得到稳定,在中共六大决议的指导下,红军干部和地方特委领导一直认为只有深入土地革命,才能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踊跃参军,这样才能壮大革命势力,取得战争胜利。以兴国县永丰玗区为例,土地分配状况:分田单位:四乡均以村为单位分配。因为乡境较大,农民宁愿在部本村分田少一点不愿离了本村迁往别村。一些乡村留了公田,缘由有三,分余尾数不方便分,做政府用费,有人家明年生儿子要求分田:房屋分配并没有落实,政府说上面没有命令,富农不肯让,贫农不敢去住,这或许和初次分田时政府工作人员中有不少是富农家庭出生的;兴国是五月底分的山,寻乌县基本未分,说明当时分配山林的情况各地有所不同,土地革命的发展是在苏区内也是不平衡的,存在差异的。初次分田存在的主要问题:1.按照“抽多补少”的原则平分田地,抽出的田大多是坏田。好田大多集中于地主、公堂、富农之手,导致没田或少田的贫雇农,所分进和补进的田地大都是瘦田,而富农所留的部分则大都是肥田。而且对坏田的生产量计算没有划分等级,有些是多算了产量2.有些地方干部多分田,分肥田,群众有意见3,按人口平均分田,又不准出租和买卖因而没有劳动力或劳力很弱的户,荒废了一些田,生产资料的问题政府还没有帮助解决。2,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