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纵向框架应双向布置框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填充墙及隔墙宜采用轻质墙体。楼梯应现浇,应采取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承重的混合结构。框架梁柱中线宜重合。柱网尺寸不宜大于10m×10m;墙下应设梁支承;梁柱轴线宜重合在一个平面内。当梁柱轴线不在一个平面内时,偏心距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边长的1/4。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用增设梁的水平腋等措施。5.2梁、柱截面尺寸估算梁主梁:h=(1/10~1/18)l,b=(1/2~1/3)h;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扁梁:h=(1/12~1/18)l,b=(1~3)h。现浇楼面每一侧翼缘的有效宽度可取至板厚度6倍。柱矩形截面柱的边长:不宜小于250mm(非抗震设计)不宜小于300mm(四级抗震设计)不宜小于400mm(一~三级抗震设计)圆形截面柱的直径:不宜小于350mm(非抗震和四级抗震设计)不宜小于450mm(一~三级抗震设计)柱剪跨比宜大于2,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结构类型当框架间距相同、荷载相等、截面尺寸一样时,可取出一榀框架计算;单线条代表构件形心线所在的位置;基顶高度应根据基础形式及基础埋置深度而定;尽量采用浅基础。5.4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方法1、楼面荷载分配原则简支板:朝两支座分配。单向板:朝两长边分配。双向板:朝四边分配。2、活载布置:一般情况下满布。注意事项:迭代法框架节点i平衡关系:计算步骤:求各杆固端和各节点不平衡弯矩;求节点处每一杆件的分配系数;按公式迭代。先从不平衡力矩较大节点开始,到前后两轮弯矩相差很小为止;将固端弯矩、二倍近端角变弯矩以及远端角变弯矩相加,得杆件最终杆端弯矩。框架梁内力:两跨以上时框架柱内力:5.5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反弯点处剪力计算:自上而下依次沿每层反弯点处取脱离体。仿照上述方法得:各柱弯矩:2、D值法柱的部位及固定情况柱的反弯点位置:3、门架法剪力求得后,依次由左至右取脱离体,由内力平衡条件可以求得杆端弯矩和反弯点处剪力;同理可求出其它杆件内力。5.6位移验算方法5.7杆件轴向变形对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由图可知,考虑轴向变形时AB跨横梁左支座弯矩大于不考虑轴向变形的弯矩,AB横梁右支座弯矩考虑轴向变形时比不考虑轴向变形时小。5.8考虑施工过程和轴向变形影响的内力计算近似方法计算简图算例三种方法计算的弯矩图比较:由图可知,对于边柱的梁端弯矩全结构一次加载的计算结果总体比精确解偏大,而且偏差的幅度较大,在底层相差8.5%,顶层相差87.5%,从底层到顶层偏大的幅度近似于线性增大,近似模拟施工工和气计算结果总体上大于精确解10%左右,但在顶层两者的计算结果相同。中柱的梁端弯矩,一次加载解在底层附近与精确解比较接近,但越靠近顶层,其计算结果越偏小,本例中顶层附近的一次中载解仅为精确解的60%左右;近似解则比较接近于精确解,在顶层附近及底层附近近似解稍微偏小,中间层附近稍微偏大,但偏差值都在5%左右。柱顶弯矩,一次加载解远小于精确解,特别是在中柱,只有精确解的55%~87%,近似解与精确觖相差更远,其结果远小于精确解,仅为精确解的52%~66%,只有在顶层两者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对于柱底弯矩,一次加载解大于精确解,近似解小于精确解。对于边柱的柱底弯矩,一次加载解最大,平均为精确解的2.35倍以上;近似解则平均只有精确解的0.66倍,中柱的柱底弯矩,一次加载解为精确解的3.5倍左右;近似解则只有精确解的0.46倍。结构自重作用下的柱中轴力,一次加载解与近似解比较接近;对于边柱,一次加载解与近似解均大于精确解;对于中柱,则前两种方法的结果均小于精确解的结果。楼层竖向位移(中柱顶端节点位移)5.9内力组合方法柱:Mmax及相应的N和V;-Mmax及相应的N和V;Nmax及相应的M和V;Nmin及相应的M和V;Vmax及相应的M和N;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计算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的弯矩比例进行分配;柱端剪力设计值梁端剪力设计值角柱的弯矩、剪力设计值框架梁、柱抗剪承载力计算梁、柱计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框架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当矩形截面框架柱出现拉力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框架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5.11构造要求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