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孔乙己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4学会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5、学习鲁迅用词精妙的技巧,在平日作文中能够学以致用。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学习难点: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法指津: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精读课文,研讨探究并交流体会。资料链接:1、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2、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二、初读课文,要求认真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拭()蘸()附和()砚()台羼水()涨红()绽出()哄笑()间或()着了慌()打折()腿不屑()置辩阔绰()荤菜()侍候()踱进()曲尺()涨红()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阔chuò()shì()擦wǎn()惜hūn()菜门kǎn()咸hēng()酒店tuí()唐不屑置bian()3、解释下面词语。(1)不屑置辩:(2)颓唐:(3)之乎者也:(4)君子固穷:(5)营生:(6)附和:4、《孔乙己》的作者是原名,字,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的战斗檄文。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欣赏小说的一般方法指导: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并且还要分析其写作特色。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提示走进小说,理清故事情节。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