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3).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模块一(3).doc

模块一(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长春四十八中成长故事”评析在20世纪80年代,长春市四十八中是一所“遐迩闻名”的学校——管理制度混乱不堪,教师队伍相对松散,新生报到率仅为53%。从领导到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感觉抬不起头来。然而,从1996年起,仅仅三年的时间,周恩芝校长的上任便使这所全市有名的“薄弱校”跃升为“一类一级校”,在长春市各学校中独占鳌头。这是一位前瞻性极强的校长,她从信息技术着手,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设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料库等。为了让全体教师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相关机构学习,对学科教师开展培训。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校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四十中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带动了四十八中的教育现代化。作为管理人员,要像周校长一样,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为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学习进修的机会,要正确引领学校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处于现在这个信息无处不在的社会里,掌握信息化技能,提高信息化能力已是必须的,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信息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善于学习,优化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努力达到技术和教学水乳交融,做一名信息化的专业教师。[原创]读《四十八中成长故事》所感教育改革的成败,并非在于现代教育技术多么的先进,也并非在于老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多高,而在于学校的领导者——校长。如果没有周校长英明决策和一些列的制度,就算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也是一种摆设。首先,校长在老师中要有威信,这样老师才能敬重、敬佩他(她)。制定奖励、教师培训制度(短期、长期)、学校规划(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学校品味的定位等等一系列可行的制度。其次,让老师的心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到实施教师培训制度,对老师的定位、知识的水平、教学的能力、信息的运用处理能力等进行系统的培训。再次,才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经过上两步,现代化教育设备才能被运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才能真正的做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育形态”。(读完《长春四十八中的成长故事》所想而作,但是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应该做好学校的“包装(包括:校牌、校徽、外部形象、内部形象、学校定位、文化建设、学校(短,中,长期)规划、教师定位(素质)、教师精神面貌等等方方面面的细节)”,这样才能办好一所学校。看完不要笑!)没有英明的领导,信息教育在发达,也不能进步,我们学校一直在突飞猛进!教育故事48--给孩子一片健康成长的天地给孩子一片健康成长的天地2005年,我接手了初三年级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当时由于镇里集中办学,全年级170多个学生只剩下70多个,留下来的学生多是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到了初三,他们早已习惯了上课不听讲,偷偷搞小动作,甚至蒙头大睡,一副破罐破摔的样子,导致我经常是费力不讨好,很多节课都完不成任务。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以为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同学们有一个崭新的起点,不存在基础差的问题,另外化学与生活很贴近,学生还是有些兴趣的,如果我循循引导的话,一定能够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没有任何改变。就在我百般无奈的时候,一位同学的话触动了我。有一天,我刚上完课走出教室,班上的刘礼均同学就跟了出来,他低着头,胆怯的对我说:“老师,您以后可不可以不抽我回答问题呀?”我当时很惊讶,教了十多年书,还没有学生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反问道:“为什么呀?”他沉默了一会,然后小声地说:“因为我害怕您的眼神,每当我答错题的时候,虽然您嘴上不说什么,但您的眼神是在批评我。”此时我震惊了,我一直以为学生只在乎老师口头上的言辞,笔头上的评语,我一直以为他们还小,还很幼稚,他们体会不了人内心的情感。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我的学生很敏感,因我一时疏忽而伤了他们那早已不堪一击的自尊。他们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冷漠和鄙视之后哪里还有勇气来面对我那批评的眼神呢?学生们的自信是那么的脆弱,我得细心呵护呀!刘礼均的几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也让我明白了老师肩上不能推卸的责任。我从中懂得了老师的真诚、老师的宽容、老师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的有效药方。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都是满面微笑的走进教室,用最亲切的眼神面对学生,用我的宽容包容学生,用我的热情鼓舞学生。学生们也慢慢地被我感染了,脸上有了笑意,就连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勇敢地加入进来,大胆的和我探讨问题,敢于在我的面前谈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课堂上的气氛渐渐地活跃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渐渐深厚。仅仅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