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北京市化学高考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B.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C.酸雨是指pH小于7的雨水D.石油的裂化是物理变化答案:B解析:A.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SiO2),而不是硅(Si)。硅主要用于半导体材料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故A错误;B.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一种特有性质,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中的微粒对光散射形成的。而溶液则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因此可以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溶液和胶体,故B正确;C.酸雨并不是指pH小于7的雨水,而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因为正常的雨水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其pH也会小于7,但只有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才被称为酸雨,故C错误;D.石油的裂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烃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因此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2、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是离子化合物?A.HClB.CO₂C.NaClD.H₂O答案:C.NaCl解析:HCl(氯化氢)、CO₂(二氧化碳)和H₂O(水)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共价化合物,其中的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分子。而NaCl(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钠(Na)与非金属元素氯(Cl)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电子的完全转移形成正负离子,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力结合在一起,因此NaCl是一个典型的离子化合物。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甲烷(CH4)B.氯化钠(NaCl)C.乙醇(C2H5OH)D.苯(C6H6)答案:B解析: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少数简单的碳化合物(如CO、CO2、碳酸盐、氰化物等)。氯化钠(NaCl)是一种无机物,因此不属于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和苯(C6H6)都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4、已知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17,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X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ⅦA族;X的最高正价为+1;X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态;X的氢化物稳定性差。答案:(A)解析: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是氯(Cl),它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ⅦA族。氯的最高正价为+7,并且其形成的氢化物HCl非常稳定。此外,氯在标准条件下是气体。因此,选项(A)正确描述了氯的位置,而其他选项均存在错误。让我们继续确认这一解析是否准确,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氯的一些基本化学性质来验证答案。根据氯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我们可以确认解析内容如下:解析:氯(Cl)的原子序数为17,位于周期表的第3周期,17族(即ⅦA族)。因此,氯的最高正价为+7,而不是+1;氯形成的氢化物HCl非常稳定;同时,在常温下,氯的单质为气态。综上所述,选项(A)正确。这样便完成了第4题的设计及其答案解析。5、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B.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为了防止氧气泄露,集气瓶应倒置收集C.氯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不易溶于水D.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生成的是二氧化硫和氧化铜答案:A解析:选项A中描述的是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方法,即“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选项B错误,因为集气瓶应正放收集氧气,以防氧气泄露。选项C错误,氯气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并且易溶于水。选项D错误,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生成的是氧化铜、二氧化硫和水。因此,正确答案是A。6、已知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17,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X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B.X属于卤素家族;C.X的最高正价为+7;D.X的原子半径比同周期的氧原子小。答案:D解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17,这意味着它在周期表中是氯(Cl),属于第三周期的卤素。卤素位于周期表的第17族(旧分类为第ⅦA族),因此选项A和B都是正确的。氯可以形成+7价态的化合物,如高氯酸(HClO4),所以C也是正确的。然而,在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因此氯的原子半径实际上要比第二周期的氧原子大,尽管它比第四周期的同族元素溴(Br)和碘(I)的原子半径要小。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符合题意要求选出的错误陈述。7、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B.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反应物,是因为其分解产物对环境友好C.在实验室进行铜与稀硫酸反应时,观察到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说明硫酸具有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