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西元四、五世紀間,中國文壇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山西九江)人。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二年(西元三六五年),卒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西元四二七年),享年六十三歲。他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而大部分時間是在東晉王朝中度過的。他出生在一個衰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是晉朝大司馬陶侃。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孚。父親陶逸,曾任姿城太孚;母親孟氏,是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嘉之女。他的祖先雖代代為官,但都是廉潔自孚的好官,且他在幼年便喪父,所以從小家境貧苦。陶淵明少年時代,物質生活雖然貧困,但精神生活卻相當豐富。在世代書香的氛圍中,培養出他的好學精神。他在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五柳先生傳也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讀書的範圍,除了儒家經典,還有兩晉盛行的老子、莊子,及先秦至漢魏的史學、文學著作,尤好史記一書,可謂廣泛地接觸古代文化遺產。由於他自小游好六經,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因此年輕時頗有「大濟蒼生」、「猛志逸四海」的抱負,希望有一番作為。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至晉安帝義熙元年,即詩人二十九歲至四十一歲這十二年間,曾擔任過江州祭酒、參軍、縣令等官職。但他個性正直耿介,與官場的腐朽風氣格格不入,「況余方且介,與俗多牴牾」,幾次都辭官而去。最後一次因「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從彭澤令上辭官歸田,結束仕宦生涯。從此時起,他在精神上感到極大的解脫,真正走上了「躬耕」的道路,「久在樊籠裡,復得反自然」,正是他心靈重獲自由的歡呼。他在他理想的國度裡,默默地過了二十多年恬然自適的田園生活,像一株時代的異草,生長在南山之側,醉飲大自然的雨露。臨終前雖貧病交迫,仍說:「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且作文自祭云:「死去何所遁,託體同山阿」。享年六十三歲,卒後其友私諡「靖節先生」。陶淵明是六朝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獨樹一幟。在文學走上駢儷之路時,他卻重返意境情韻的風格,超然寡儔。現存陶淵明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四首,文十一篇,其作品內容主要在表現:(一)對黑暗腐敗政治的揭露和批判,如「感士不遇賦」及「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詩,皆表現出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抗意識。(二)對人生哲理的探索,如「形影神——神釋」中云:「大鈞無私力,萬物自森著」。(三)對農村田園生活的描寫,這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掙脫不自由的社會羈絆,所要返回的本真世界,如「歸園田居」及「飲酒詩」等。蕭統在昭明文選中評價陶淵明作品的藝術特色是「詞采精拔、獨品眾類」」。蘇東坡曰:「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莫能及也。」黃山谷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耳。」由此可知,率真任情,語言平淡質樸,是陶詩最主要的風格,有「真」就是有生命,這是陶淵明能在文學史上取得一席之地,同時建立田園文學典型的重要因素。「飲酒詩」二十首是陶詩中最顯赫的篇章。這一組詩係淵明五十三歲時所做的雜感詩,詩前有小序曰:「余閑居寡歡,兼比夜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詞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此組詩作於義熙十三年(西元四一七年),時值劉裕篡晉前夕,故小序託言酒醉後漫興之筆,其實,當時詩人已預感變亂將生,山雨欲來,心情沈重,感慨頗多,故詩中多有寄託,怨諷時事,語含憤激。其所以用「飲酒」名篇者,正如蕭統序「陶淵明集」所言:「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所謂「寄酒為跡」,就是藉飲酒為題,抒寫自己的感觸與情懷,表明對時事的諷刺批評之意,寄旨遙深,手法近於阮籍的詠懷詩。以下摘錄「飲酒」詩三首,試作析賞。「鳥」在陶詩中是一個含有多種比興意義的意象。在詩人筆下,有「戀舊林」的「羈鳥」,有「欣有託」的「眾鳥」,有「相與還」的「飛鳥」,有「望雲興慚」的「高鳥」,也有「倦飛知還」的鳥,更有這「棲棲失群」的鳥。為什麼他這樣愛用鳥作為詩中意象?主要在於鳥是逸放、自由的象徵,追求精神逸放,欣慕解脫自由,正是詩人人品及詩心的代表。這是一首借喻象抒情的詩。詩人以「失群鳥」自比,卻不在寫失群之悲,而寫其「托身得所」之樂。因此,本詩可分為二個層次,前一層六句表現徘徊無依的惶惶不安,是反襯,後一層寫託身孤松的自樂,才是詩旨所在。如果聯繫詩人所處的「真風告退,大偽斯興」的黑暗社會,與官場中趨炎附勢、爭名逐利的狀況,就能體會這隻「失群鳥」與世情相違,為尋覓高遠理想而棲遑不定的心緒。然而,牠的失群獨飛,實乃求仁得仁,何以又要「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呢?顯然詩人內心充滿了痛苦矛盾,表現出他在出世、入世之間內心的依違煎熬。他本來有「猛志」有「遠翥」之心,且曾游好六經的儒者,何嘗不想用世而大濟蒼生?但現實的「塵網」、「樊籠」逼著他不得不緣儒入道,抱璞孚真。因而在無數次的徘徊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