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彭阳县第二小学袁士军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并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作为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教的和精读课文一样;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见解。一、略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本人拙见,略读课文的基本策略主要有:1、巧用导读,确定目标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提示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指南,也是开展教学的依据。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应注重单元导读和课前导读。因为导读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要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透析导读,可以捕捉到“三维目标”;还可以依据导读,锁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目标。同时,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习略读课文之前,我们要仔细阅读“课前导读”,因为导读部分往往确定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明确指出这堂课我该“学什么”。2、留足时间,自读自悟沈大安曾说过:“略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减少练笔”。“略读课文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略读只是简“略”了老师的讲,并不能“略”掉学生的读。”因此,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师指导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实施略读教学时,我们老师要“退居二线”,大胆放手,不只在初读时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更应随着教学研究的展开与深入,时时处处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3、抓好教点,简中求“精”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让学生“精”心体会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泛读”了。略读教学不需要教师的过于细致的指导,但关键处的点拨还是有助于学生养成好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点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看,一般是“粗知大意”,只要学生大体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即可。二是从方法上看,略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方法的落实,因此教师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渗透,促使学生运用学法,开展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独具慧眼,抓好教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一是根据单元导读和课前提示语,二是结合学生的阅读实践,寻找着力点。总之,课中指导要“精”,使时间用在刀刃上。4、课外延伸,强化能力略读课文教学三大要务是:把握大意,学会“略读”;运用读法,“精读”重点;拓展延伸,课外“自读”。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提示中的问题,满足于教材本身,采取单调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沟通课内外,校内外,进行宽广的课堂延伸,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二、略读教学的常见方法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1、比较法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2、交流法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