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1世紀有很多種悲傷理論的進路,大致可分為三大範疇:適當的因應概念要評估適當的因應策略是困難的,原因有幾點壓力與精神創傷理論認知壓力理論精神創傷理論壓力反應的症狀情緒公開與社會分享假設的世界觀常態悲傷理論M.Stroebe(1992)舉出了悲傷工作假說幾個缺點喪慟是心理社會的轉變雙路線模式因應喪痛的模型內在因應模型工作模式認知過程模型認知過程模型認知過程模型對抗—避免的過程(p390)過去認為逃避悲傷是不恰當的,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逃避是有功能的。Bonanno,Keltner,Holen,Horowitz(1995;chapter22,thisvolume)發現了生理上適度的知覺和處在「空椅」(emptychair)狀態的喪親者精神混亂的特徵之間的區別(「空椅」:是指喪親者會想像往生親人坐在椅子上,如同某人和他溝通的現象)。雖然完全的否認常和悲傷疾病有關,但這個研究建議某種程度的逃避是健康的,在某些時候洽當的把悲傷放在心裡或控制悲傷是可以的,有些證據顯示保守秘密、抑制極端的精神創傷經驗是有益的。但不自覺得不公開(Involuntarynondiscloure)可能會產生負面的結果:Lepore,Silver,Wortman,Wayever(1996)發現那些察覺到社會環境禁止公開和過於沉溺於失落的喪親母親會有較長時間和較多的沮喪。因此本研究認為個人控制悲傷的規則有時是會被批評的。這需要更進一步的檢証。人際關係因應觀點人際關係因應觀點因應喪慟的整合模式四要素模式因應喪慟的雙重過程模式(D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