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运升****魔王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阶段检测(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8·重庆一中高一期末]严冬,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母:“因为我们买不起煤。”子:“为什么买不起?”母:“因为你父亲失业了。”子:“父亲为什么失业?”母:“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A.生产供不应求B.生产相对过剩C.市场需求不足D.工人生活困难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期间的生产过剩问题。由“煤生产得太多了”“买不起煤”“失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但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使生产相对过剩,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项正确;A项“供不应求”与材料的意思不符;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消费能力不足导致产品的相对过剩,C项错误;工人生活困难与材料信息相符,但并非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D项错误。答案:B2.[2018·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末]1930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一项引发严重恶果的错误法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可谓1929~1933年全球大萧条的“扳机”。这些经济学家观点的产生是由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A.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B.引发了国际市场上的关税大战C.将美国的危机转嫁给了他国D.为保护农业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期间的关税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高关税,刺激出口,试图转嫁危机,反而使得其他国家也纷纷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引发关税大战,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B项正确,C项错误;当时经济危机已经爆发,A项“导火索”错误;D项非材料主旨。答案:B3.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家禽业的标准作业方法,规定商户须“按官方标准来屠宰”,客户“无权挑选任何单只鸡”。这一规定旨在()A.稳定产品价格,防止产品过剩B.引入监管,防止盲目竞争C.协调商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D.借助立法手段控制市场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按官方标准来屠宰”说明将生产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政府担心竞争会导致客户挑选商品并留下“次货”,因而规定“无权挑选任何单只鸡”,这些有利于防止盲目竞争,B项正确。经济危机期间,稳定产品价格采用的手段是减少生产,这与“标准作业方法”不符,A项错误。“无权挑选任何单只鸡”,即客户来买却不能挑选,这样的法规会破坏商户和客户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不是控制市场,D项错误。答案:B4.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600条新法违反法律。这种现象反映出()A.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B.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D.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解析: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由材料中最高法院和各州法院的裁定可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A项正确。答案:A5.[2019·南昌七校高一期末]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B.该举措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D.该举措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由“创立资源保护队……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可知,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相结合,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C6.[2019·如皋高一期末]1933年,美国政府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亩棉花,以换取津贴;1934年,美国国会授权农业调整署规定棉花销售定额,并对超定额出售棉花征税,结果使1934年棉花减产340多万包。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农产品价格B.增加劳动者就业机会C.防止农产品过剩D.严禁农场主剥削农民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对农业的调整。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减耕减产措施,其目的是减少农产品过剩,防止价格竞争引起经济恶化,这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A项错误;减耕减产缩减了农场的规模,不利于增加就业机会,B项错误;减耕减产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农产品过剩,C项正确;材料不直接涉及农场主与农民的关系,D项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