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西乡县桑园镇中心学校黄朝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观察、猜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动手操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之亲身经历并体会、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找因数”时,我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然后说出你是怎样拼的?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这时我适时提出“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摆了多少个吗?”学生很容易写出:1×12=12、2×6=12、3×4=12。我再次启发“根据这些算式,你能说出12的因数有哪些吗?”通过以上的拼一拼、画一画和小组交流的形式,学生已经有所发现。我赶紧提问:谁能按顺序说出来?结果好多学生都能很快地按1、2、3、4、6、12的顺序说出。二、动手操作是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克、吨的认识”时,我首先设计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结果大部分学生都高兴地说“想”。于是我就带领全体学生到体育器材室测量一下自己的体重,并做好记录,学生在做记录时不知用什么来作单位,我就让学生观察体重秤上的单位,从而引入新的知识。由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了测量的过程,因此对千克的认识和掌握就比较容易。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操作不是单纯的动手,而是要做到动手、动口、动脑,要与人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及时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话去概括,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去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新。如果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后,数学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