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在中小学唱歌教学新课改发展中的方向 (2).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体验性学习在中小学唱歌教学新课改发展中的方向 (2).doc

体验性学习在中小学唱歌教学新课改发展中的方向(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体验性学习在中小学唱歌教学新课改发展中的方向2001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课标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理念,为唱歌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唱歌教学课堂上,老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教师手舞足蹈,学生却难得一动。整个唱歌教学过程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观众。重视“教”,忽略“学”,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新课程标准则把过程和方法视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探究、合作,这就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唱歌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将会促使学生变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从而使音乐真正发挥它的美育功能,进而使音乐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以升华。以往的唱歌教学中,多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情感体验的价值,教师花大力气、花足时间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咬字吐字等技能,没有审美内涵的表达,认为学生能唱就完成了目标。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发声、咬字这些技能的掌握上,审美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更谈不上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而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恰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首位,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