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语宾语区别.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补语宾语区别.doc

补语宾语区别.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宾语是谓语中心词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1他打球。2他打〈输〉了。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1他看书。2他看〈完〉了。3他看什么?4他看得〈很认真〉。5他去新华书店。6他来〈自南方〉。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他笑得〈非常天真〉;这花香得〈很〉;他说得〈怎么样〉?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如:他懂得这事。你值得学习。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例如:1吃个西瓜。2吃个〈痛快〉。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如:他打了〈三次〉球。我织〈成〉一件毛衣。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句子成分划分口诀(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二)看全句、抓中心,缩句先找主谓宾。主干原句有歧义,恰当带上状补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