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机械效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x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4.4M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机械效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x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机械效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二章基础考点过关3.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状态:当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2)杠杆的平衡条件: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为F1L1=F2L2.4.杠杆的分类考点二滑轮和其他简单机械,抢分必做)1.使用机械一定是为了省力.()2.斜面越长越省力.()3.动滑轮可以省功.()2.斜面和轮轴(1)斜面:斜面是一种省力、________的简单机械.如盘山公路.(2)轮轴: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可以省力也可以费力.如门把手、方向盘等.考点三机械效率1.铁比棉花重,指的是铁的密度大于棉花的密度.()教材图片回顾教材图片教材图片教材图片实验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例1[2017成都]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每个钩码重力相等,杠杆刻度均匀.【解析】(1)为了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杠杆平衡条件为F1L1=F2L2.由杠杆平衡条件得1.5N×0.1m=1N×L2,得L2=0.15m;(3)A.铁架台自身的重力足够大目的是使杠杆稳定,但对杠杆的平衡无影响,故A符合题意;B.单个钩码的重力不完全相等,则多个钩码总重力无法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C.悬挂钩码的绳套重力偏大,会对力的真实值有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D.杠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偏大会影响杠杆的灵敏度,对测量结果造成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4)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格的长度为L,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右侧F2L2+F3L3=2G×L+2G×3L=8GL;杠杆左侧F1L1=4G×2L=8GL,故左侧的乘积等于右侧的乘积,故F2L2+F3L3.【针对拓展】(1)小亮觉得小周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合理,应该将一侧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继续实验,你认为用弹簧测力计代替一侧钩码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束后,小亮又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9.控制变量法的应用a.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吊重物重力大小的关系(控制滑轮组的重力或数量相同,改变滑轮组所吊钩码的数量)b.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大小的关系(控制滑轮组所吊钩码的数量相同,改变动滑轮的数量或换重力不同的动滑轮)10.影响滑轮组的因素及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a.用同一滑轮组,吊起数量不同的钩码,数量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b.钩码的数量相同,用重力或数量不同的动滑轮将钩码吊起,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11.表格数据的补充及实验错误分析12.分析数据总结结论(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___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________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4)通过比较__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5)通过比较__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测力计示数才等于拉力大小;(2)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了数据,由于不会克服轮与轴、绳与轮之间的摩擦,所以测力计示数偏小,他的想法是不正确的;(3)丁图中,绳子的有效段数为4,绳端移动距离s=nh=4×0.1m=0.4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升高的高度的关系为s=nh,所以,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实验1、2、3中绳子的有效段数分别为2、3、3;再结合钩码的重力可知,实验1、2、3分别是用甲、乙、丙装置做的实验,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的关系时,要控制提升物体的重力相同、动滑轮个数也相同,只改变绳子的有效段数,所以应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