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年历史第二轮复习与整体史观高中历史教学进入高三年下半学期时,大部分老师均已完成第一轮教学环节,准备开始第二轮复习,在这个阶段中,有一个问题可能普遍存在,那就是很多老师的“第二轮”大都是在第一轮复习中事无巨细的众多材料的基础上的一种简单的省略与提炼,这要从近年来从众多的教辅材料如《世纪金榜》、《创新方案》《三维设计》等体现出来。当然,这种编排对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粗线条的理解历史脉络亦无可厚非,但这有个缺陷,就是把各个历史事件粗略的分门别类作纵向或横向联系,有人为割裂历史的可能。再来,在目前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史观,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面史观、革命史观和社会史观等等。而且近年高考试卷中也往往从不同角度去考查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或者同一事件或人物中某个看似次要的知识点,比如一谈起华盛顿,我们能立刻想到的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首任总统;谈到孙中山先生,大家马上联想起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而高考中考查的却是从一个较为生僻的角度“辞职”来切入评价二者。所发有时我们老师过分强调所谓的重点,使学生形成定势的思维时,遇到这类题目时反而造成学生装的错愕与不解。第三,经过高一高二年的课堂教学及高三年上学期的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一定的记忆,在这基础上,教师已有条件对一些知识进行整合,把单个的历史事件放在大的背景中来教学,比如整体史观教学。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其理论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而且也不是人为把历史分割这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部分。第四,现在的考查有一个方向,就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试卷中引用的材料往往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主观评价,这不仅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有时两三个材料的观点截然相反,而且每个人所言均“言之有理”,这常造成学生判断上的失误。我们所说的“论从史出”,其中的“史出”常沦为空谈。比如材料: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3064.htm"\t"_blank"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当要求学生对这段文字作评价时,学生往往被李鸿章的自我辩解所迷惑并寄予同情,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19世纪后半期世界史的大背景下,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对于日本明治维新,我们就不难看出李之说固然有反映客观现实,孤臣难挽狂澜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作为大清权臣,社会精英,本身就应背负家国重任,而且他也未能真正找到大清落后的病根。进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李鸿章的无奈,认识到专制主义的危害。再如现在经常遇见一些所谓的开放性题目,即引一段全球化的材料然后要求学生作支持或反对的判断并加以说明。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全球化是伴随物质文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趋势,眼下也已身处这一趋势中,谁都无法使之逆转,正如谁也无法拒绝物质进步,所以对待这类问题时唯一可行合理的态度就是如何使全球化推动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使普世皆能受益,在理解这一个基本点下,就不难理解制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否则,真让学生持开放性态度去解读,如果持否定态度的话,最后就陷入悲天悯人式的空洞说教,毫无意义。比如在复习新中国外交这一目时,我紧抓“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一个基石与“冷战”这一大时代背景。一、建国初期的外交A、国际关系的特点:冷战已开始,出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美国对华“三政策”。B、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