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产化聚酯装置的现状和展望【作者:郭兴永】我国聚酯工业的现状我国聚酯工业发展简况:最早的世界聚酯是由杜邦公司于1928年用脂肪族二酸与脂肪族二醇合成的,但因其熔点低(~65`}C)、易水解、不耐碱而无实用价值。1941年英国的温菲尔德(whinfield)选用对苯二甲酸(PTA)与乙二醇(EG)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具有实用价值的聚酯,自此以后,聚酯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我国聚酯起步较晚,70年代初,金山、辽化和天化从国外成套引进了DMT生产工艺路线的聚酯生产装置。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内地开始在上海、辽宁、天津等地建设大型连续化聚酯生产装置。1985年,仪征化纤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内地聚酯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到1990年,中国内地聚酯年产能力达到115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9%,居世界第四位。90年代前后,国家又相继批准引进十余套聚酯装置。但由于引进的先进连续缩聚技术和设备价格高昂,投资成本太大,1998年以前受资金、原料制约,中国内地聚酯产能和产量增速缓慢。1998年,中国内地聚酯年产能力为275万吨,排在美国、韩国及中国台湾省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聚酯业的利润高起,当时每吨聚酯切片利润高达2000元左右,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加之国产聚酯技术的日渐成熟投资下降,使聚酯发展迅速升温。随着市场发育逐步成熟,中国内地资源配置作用在纺织领域更加趋向明显。内地许多民营纺织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后,直接感受到了来自原料的制约。为了延伸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获取更大效益,这些企业想方设法上聚酯项目,致使国内东部地区在2000年前后形成一股兴建小聚酯装置(主要是间歇式聚合装置)热潮,其中江苏省局部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都建了聚酯厂。到2000年底,中国内地聚酯年产能力达到568万吨,产量512万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内地聚酯工业发展又有重大突破。设备国产化的技术逐渐,聚酯投资成本也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七八成,进而掀起了新一轮聚酯投资热。2000~2002年,中国内地新增聚酯年产能力462万吨,占世界新增总产能的72%。2002年世界聚酯总年产能力达3944万吨,国内产能为1032万吨,中国内地占了1/4多。发展到2003年至1260多万吨,短短三年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2001年产能增幅最大由2000年595万吨迅速增加为881万吨,年增长率达到了48%。民营企业已成为聚酯行业的生力军,占据半壁江山。近几年来,世界其他国家几乎没有新的聚酯装置投产,在中国内地产能快速增长,2004年底时国内聚酯产能达1650万吨,2005年1-7月又有19条大聚酯线投产,共计299万吨产能。目前仍有390万吨在建聚酯产能,去除小聚酯长年闲置的约140万吨产能,预计到2005年底国内实际可能形成的有效聚酯产能约1950-2000万吨之间。目前中国聚酯能力已占全球总能力的近50%。在纺织工业强劲拉动下,2005年中国内地聚酯需求量达到1300万吨。聚酯技术方面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零星小的间歇聚酯。70年代后期燕山石化公司及仪化公司又成套引进了PTA工艺技术,最大单线公称生产能力为200吨/天。以后全国许多省份也都陆续从吉玛、杜邦、英文塔等公司引进了聚酯装置。引进方式,也从70年代的成套引进,发展到设备部分国内分交,由国外承担基础设计,国内完成施工程图设计。时至1992年仪化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和华东理工大学,3个单位合作,开始聚酯国产化的攻关。逐渐形成我国自有的聚酯技术。至今我国已掌握建设单线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的国产化技术。现在单线生产规模在逐步增大,单线生产能力为20万吨/年以上,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聚酯产业技术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以国产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为我国聚酯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聚酯10万吨/年装置、20万吨/年装置,熔体直纺1.5万吨/年、3万吨/年短纤维以及聚酯长丝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使我国聚酯企业投资成本减少80%,大大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加上这一技术与民营资本的结合,更促进了我国聚酯产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造就了我国聚酯业持续发展的奇迹。技术状况:经过8年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我国国产连续缩聚聚酯技术已达到国外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产品质量及消耗都与国外公司处于同一个水平上,尤其质量指标及操作稳定性方面,还略优于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装置。目前国产聚酯的单线生产能力已达到20万吨/年。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设计三釜、四釜和五釜流程的聚酯装置。同时也具备了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增容改造的能力。现达到的质量及消耗指标为:原材料消耗指标精对苯二甲酸(PTA)0.858(吨/吨)乙二醇(EG)0.335吨/吨)催化剂0.00037(吨/吨)产品质量指标:检验项目INSPEC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