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谭喻馨>目录摘要……………………………………………………………………1关键字……………………………………………………………………1引言………………………………………………………………………1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背景………………………………………2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构建……………………………………………3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特点……………………………………………63.1科学严谨,可研究性强3.2适用范围广,可推广性强3.3创新性强,发展空间大我国灾害分类体系建立的意义………………………………………7……………………………………………………………………8………………………………………………………………9摘要:随着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程度的加深,灾害的发生愈加频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各类灾害事件都会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还会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灾害事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先将灾害按灾型分类,之后按灾类分类,最后按灾种分类,形成三层分类体系。同时研究灾害分类体系的特点及其意义,促进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为研究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进一步减少灾害的发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并为人类敲响科学防灾减灾的警钟,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词:灾害事件;三层分类体系;背景;特点;意义引言伴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由环境破坏导致的灾害逐渐频繁,近年来更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2006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155人死亡,主要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等。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25人死亡,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洪水冲走、雷击、山体坍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5080人遇难。自2010年的一月起至二月,中国共发生地震灾害多达10起以上;智利也饱受地震的侵害达3次以上;美国受水圈类灾害的侵袭,损失难以统计。由此我们可想而知,灾害具有的极大的破坏性,是影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由于各种基础的灾害知识的不健全,关于灾害的研究也受到影响。比如灾害分类方面,就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灾害分类做过研究,如学者彭阿珊所作《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就详细阐述了我国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其他的学者也或多或少对我国灾害的类型做了概括。然而,毕竟类型不是分类,如今大多数人了解的灾害分类还是简单的类型而非科学的分类,这影响了灾害分类的发展及其在灾害研究方面的基础作用。后来,学者王立丽和林文发表文章《我国灾害时间三层分类体系的研究》,终于将科学合理的灾害分类体系传达给更多的人。但是,关于三层分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关于这一体系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特点和意义还有研究的空间和价值。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能够将三层分类体系更加详细地传达,同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一般来说,灾害按照起因有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两种;根据原因、发生部位和发生机理划分有地质灾害、天气灾害和环境灾害、生化灾害和海洋灾害等。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懂,适用于生活,却不够严谨科学,于灾害学研究存在范围小,适用度低,严谨程度不够的缺点,不能为研究所用。灾害学研究工作需要一种更科学合理而有说服力的分类体系帮助指导灾害研究的工作。目前,灾害事件有多种分类方法。据笔者所知,有以马宗晋先生为组长的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提出的自然灾害七大类划分法,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和森林灾害;宋乃平先生的灾害分类体系;赵理真先生的人为灾害划分方法;还有人提出自然灾害的六类划分法,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灾害的分类方法。[1]这些分类方法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分类不够清晰明确,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不易于实际操作。国家非常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在对各类突发事件明确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灾前的监测预警、灾中的紧急救援和灾后的恢复重建都做了详细的预案准备。但是由于灾害分类方法的多样不一,导致此类工作常遭遇瓶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我国灾害分类体系的构建灾害事件是对所有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资源破坏的、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不稳定或危机的自然和人为现象的总称。没有造成灾情的不能称之为灾害,如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发生了较大强度的地震,未形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只能说是发生了地震,而不能称之为地震灾害。[5]在充分了解了灾害事件的内涵之后,多种多样的灾害类型需要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进行概括归类,以帮助防灾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