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民国初的北京大学民国初的北京大学/蔡元培(1868.1.11-1940.3.5),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1927年8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国民党教育部的诔(lěi)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能为两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力量。影响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着笔僚属匿名揭帖肆口恫吓遗孽渣滓殁鞲沉沦之渐第一部分(1)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生的敬仰之情。第二部分(2-9)写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1、写先生谴责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行为。2、写先生批评阻止性情荒谬的学生前来拜访的建议。3、写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驱逐”“西洋鬼子”。第三部分(10)澄清世间对蔡元培先生接物“滥”的原因,剖析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11-12)写蔡元培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第五部分(13)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种伟大文化,并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一(1)点明为文缘由,表达敬仰之情二(2—9)记述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件事三(10)剖析先生行事的文化内涵四(11—12)补述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和魄力五(13)概述先生是两种文化的代表本文标题为“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文中哪句话直接点明了敬仰的原因?概况文章第一节内容,并说说其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一节中的“荣幸”一词的理解。简要分析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文中写了三件与“我”有关的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小事。仔细品味先生的严词,填写下表。三件小事如何看待蔡元培谴责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行为?文章第五节在写蔡元培先生批评我们时,先生引用了《论语》中的原文,你认为先生引用原文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第五节中说“受了此番教训,方大彻大悟”,作者的“彻悟”表现在哎哪些方面?怎样理解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驱逐”“西洋鬼子”的“不耐烦”和“声色俱厉”?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教育学生时候的三件小事呢?分析文章写蔡先生待人的三件事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句中“高深的理想”的含义。本文是如何表现先生“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的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结合本文说说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这件事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写这一段的原因。通读全文后,你觉得蔡元培先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是叙议结合,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谈谈这些议论的作用。(1)追根溯源,探求高贵品质成因,凸显人物神韵。(2)结构层进,主旨逐步升华。(3)多角度、多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多种角度: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每件事中都有。侧面描写:如第一件事,作者写道:“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衬托出先生的教诲对北大学子品格塑造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件事,极写那位同学的性情荒谬,衬托先生的宽以待人。写“我”无事不办稀糟,但先生从无一毫责备,而我阻止同学拜访先生,先生却严词责备,烘托出先生待人的宽中有严。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第二三件事中可找出语言、神态描写(第三件事先生的话只有一句,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画先生形象),第四件事中可找出语言、动作描写。本文通过对蔡元培的几件典型事件的介绍,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对待学生、下属严中有爱,对待大事小情能恕能严的品格,赞扬了他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倡导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博大胸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