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广东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思路【摘要】文章通过对近五年全国及广东省高考真题的论述类文本进行分类分析,进而结合广东省考生的历年得分情况,总结出了该专项“点、线、面”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并图示详解了运用过程,为相关的现代文阅读及写作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思考及依据。【关键词】文本分类得分统计“点、线、面”理论答题技巧广东语文高考必考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是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中难度较大的一道题,从近五年来的《广东高考年报》的统计结果看,本题“试题难度大、学生得分低”。因此,作为高三一线语文教师,如果我们只是就事论事、遇到一篇解决一篇,不能从理论方法的高度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那么我们将不能很好适应未来考试的方向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为此,我把自己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点思考拿来与同行共享,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一、试卷文本与应试情况分析1.分析考纲:广东省《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面,而“理解”的能力层级要求为b,要比“分析综合”高一个层级。着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本中的概念以及重要语句的理解,这些都是筛选整合信息、理清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并最终组织答案的关键和基础。2.分析文本:为了更宏观、全面地把握文本,我们把分析范围扩大到全国考题。综观全国近五、六年来的真题,论述类文本的题材类别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经济、社会类,二是学术研究类,三是科学技术类。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论述类文本选材集中于“学术研究类”,而该类文本的特点是写作对象相对单一,涉及课外阅读、知识积累及延伸的面较窄,阅读难度较大,但反过来也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降低了由于考生的阅读背景和社会生活差异所带来的不公平因素,更倾向于在规定范围内考查考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能力、解读能力及表达能力。那么,考生应试的整体情况怎么样呢?我们以广东省五年来该类题目的应试情况为例来作个具体分析:广东省五年真题集中于“学术研究类”,其中除2009年的《自由与科学》一文约略涉及自然科学发现与发展等一般规律外,其他几年的文本都只限于文中所探讨的具体社科类知识本身,而这篇有关自然科学的文本也只是普遍意义上的综述,并不涉及某个学科领域的具体概念和理论。也就是说,从过去的几年来看,自然科学类选文的阅读难度并不大,比如2009年该题全省的平均得分为5.05分,高于前、后两年。我们知道,有些同行认为自然科学类文本比社会科学类文本的阅读难度要大,所以要在前者的阅读上多下些功夫。但从我们看到的资料及分析结果来看,考生的实际的应视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查阅广东省近五年的《高考年报》,该题目的得分情况如下表:注:该题目笔答题总分为8分,表中的“得分”为各年度全省平均分,“比率”指的是该年度平均得分与总分之比。3.结果和意义:综合以上考题的文本分析与考生的应试情况,我们认为,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选文的学术性、专业性较强,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阅读距离较远,考查目标不仅在于考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它更倾向于引导考生独立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意识、能力的养成——尤其是那些有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的文本阅读。因此,高考命题的角度、目标和思路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和答题技巧,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习惯。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来说,仅仅教给学生如何分析文本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文本的结构,进而认识与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模仿和运用。二、“点、线、面”结合的应对策略及其运用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姑且命名为“点、线、面”理论,图示如下:具体教学步骤是:(1)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用不同的标记符号将文中出现的概念及主要信息勾画出来。(2)在每段旁边作旁注,边读边记下该段的主要意思以及自己在阅读时所想到的内容。(3)纵向联系各段的主要内容,通过抽象概括得出全文脉络及文章主旨。“点、线、面”理论的依据是:论述类文章的一般理解过程是由具体的概念认知到组群性的信息认知及逻辑分析,最后上升到抽象性的联系、判断并得出结论。具体而言,综观历年考题,论述类文本的设题思路大致是由易到难,一般来说,首问会涉及文中的具体概念,或专业性的新名词、新信息,然后难度上升,转而问及有关核心内容的概括、理解问题,诸如“……包括几个方面”、“……有哪些因素”等等,最后问题达到认知的至高点——综合理解文章所述并针对某个观点作出评价或分析,有时要求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有时也要求结合现实或自身体会。我们以2009年广东真题为例来具体演示一下“点、线、面”理论的运用(真题略)。这篇《自由和科学》的考题是:“13.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