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doc

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浙江省泰顺县第一中学更新时间:2009-8-249:16:07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特别强调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中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片处女地,给长期在应试教学环境下形成封闭性教学习惯的广大中学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活动的空间。但又使广大中学教师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把握好“度”的控制,产生了困惑,甚至出现了许多误区。笔者结合自己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教训,认为高中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符合创造性教育的规律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高中生,是中小学生心智、思想都比较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经验为目标。对他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践意义方向发展是适宜的。但也应注意到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大学本科生、研究性的研究不完全一样,周期不可能那么长,成果不可能那么丰富,研究不可能那么专深。在实践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如何能提出有创建性的问题,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而不应太计较于出多少成果,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同时也应明确,高中的学习还是以打基础为主,“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的必修课,但并不是高中学习的全部,教师如能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基础知识教学)很好地结合互为补充,使其相得益彰,则更能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二、“研究性学习”必须反映信息时代的特色,为培养高信息素养的人才服务信息时代的特色,简单地说就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普及。换个角度讲,也正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成为了在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物质基础。正如欧洲工业家圆桌会议教育小组在1994年出版的《欧洲教育:面向学习的社会》中指出的那样:“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丰富多彩的教学对话。然而,传播媒介的革命为教学工作开辟了未经勘探的道路。计算机技术大大增加了寻找信息的可能性;交互设备和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大中学生被这些新的工具武装起来之后,就成了研究人员。……这种方法比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正在课堂里出现”。三、应重过程,轻结果要充分体现高中“研究性学习”重过程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是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的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在目的和要求上是不同的,不能强求一定要出研究成果。在最初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也有人机械地把会唱歌跳舞理解为素质全面发展,同样地,今天我们就不能机械把“研究性学习”理解让学生出研究成果的课程。创造力有水平高低之分,中小学阶段就主要不是开发一种具社会价值的高级创造力,而是主要体现中小学生的一种个性——能独立、自由的发表个人见解,能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所以笔者认为,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关键在于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相对于能否出研究成果,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多少则不宜有太具体的目标,特别是淡化“研究性学习”成绩方面的影响,以免为学生增加另一重负担。此外,“研究性学习”传统的与接受学习过程的区别,还在于它没有现成的教材,这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不确定因素,但不能因此说“研究性学习”就处于无序状态。更现实可行的是,教师、学校应注意积累、整理实践的成果,形成资源库,为以后的课程实施提供指导,更好地就是由此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四、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但要注意学生的投机取巧与以往的传统学习形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无疑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如果说,“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活动还是在有教师参预、教师全程指导下的自主的话,那么,“研究性学习”则大多在课外进行,因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而问题就在于:从心理学角度讲,任何更依赖于自律的环境往往更有利于投机取巧者的存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果缺少调控约束就容易使“作弊”现象出现,给“研究性学习”这美玉涂上了污点。“作弊”手法中即使直接抄袭、剽窃他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