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提升.doc
上传人:是丹****ni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提升.doc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提升.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4讲一、选择题1.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提倡汉化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繁荣发展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答案】D【解析】材料“东吴”“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左右”“一亩二十斛”说明当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D项正确。2.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士族势力的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的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没有正式户籍则不需要向国家交纳赋役,因此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故选B项。3.(2021·湘豫名校联盟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活跃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导致丝绸之路的起点不断变更,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可知,兴起的是丝路起点城市,不是沿线城市,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排除D项。4.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情况(以现代省份为标准),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单位:人)省份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江西河南甘肃内蒙古人数2058837241817776543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文学家分布呈现出地域不均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文学家分布,并没有提到交流,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排除C项;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只能解释北方文学家少的原因,无法解释南方有些地区文学家数量多的原因,排除D项。5.(2021·山东青岛模拟)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道:“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A.打击豪强势力B.促进人口增加C.缩小贫富差距D.加速汉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目的是抑制豪强隐瞒户口和逃避租税徭役的情况,打击豪强势力,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表明矛头指向豪强势力,“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6.(2021·黑龙江七校联盟联考)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北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十六国时期,不论是夏国,还是北魏政权,都试图建立统一的王朝,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的普遍存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大一统思想的普遍存在,并不能说明统一趋势加强,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南朝局势稳定,排除D项。7.(2021·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据下表可知()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隋书》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唐]秦韬玉《隋堤》昔年开汴水,无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唐]许棠《汴河十二韵》隋炀帝由于怀念江都美景,并为挖掉睢阳王气,而兴工开凿大运河[宋]佚名《开河记》A.历史叙述需要大胆想象B.历史结论没有客观标准C.历史信息需要辨别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