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开学第一课专家跟非专家只有一个区别:专家有常识,一般人没有常识。沈从文用40年时间做古物的研究,建立了这样的常识。比如说一块绸缎,打眼前一过,就知道是明清的还是宋元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大都非常重视常识。像章太炎的《国学概论》、胡适的《读书与治学》、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俞陛云的《诗境浅说》、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吕叔湘的《语文常谈》、龙榆生的《词学十讲》等等,讲的都是常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较综合的一种,包括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物、什物十四个方面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懂常识,在古籍中寸步难行。比如历法,在春秋战国就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制。至唐,三种历都用过。先秦古籍中也是各历都有,一部《诗经》中就三种历都用。历法如对不上号,历史必然是乱作一团。还有职官,原来以为宰相是一个官,其实宰相是理国政的丞相、掌军事的太尉和皇帝的秘书长兼监察的御使大夫的合称,是三个官,后来分别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和大司空,合称“三公”,都是宰相。常识通不通,看闲书也是大相异趣。像《东周列国志》里的人物姓名就包含了人物的血统、国名、氏名、性别、排行、所居地名、封邑、官职、技艺特长等丰富信息。能不能读懂这本书,先看能不能读懂人物的名字。如果我们读历史小说,多是在不解常识“风情”的情况下读的,效果可想而知。对人物来历、官职性质、权限大小、学历高低一知半解,对当时的宗法、礼俗不了解,自然无法体会其人其事的种种妙处,读故事只能是囫囵吞枣,最终也只剩下“面如重枣”或“眼似铜铃”。萨孟武先生读《三国》,对诸葛亮有一个看法;“诸葛亮为琅琊人,他不蠖伏于东海之滨,乃躬耕于南阳之野。在兵马倥偬之际,南阳为军队常经之地,隐居于此,果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么?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其志已非匏瓜,盖欲‘求善价而沽’。不过‘王公不致敬尽礼’,则宁愿独善其身而已。”这个看法没有地理常识作依据是不会想到的。这只是文中的小趣而已。关于《水浒》的作者问题,有学者就是从地理方面入手的。《水浒》中凡写北方之地,多是张冠李戴,南辕北辙,漏洞百出,让人找不着“北”,对南方之地却能精确到一乡、一山、一庙、一桥而不出错。故推断《水浒》作者为南方人。什么是常识?寻常的见识就是常识。沈从文鉴定服饰,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常识虽然寻常,但一定要有见识,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否则,只算平平常常,无见无识。所以有常识的人一定是下过苦功夫研究那些不好懂的学问,在不好懂的学问中锤炼出见识,才深入浅出有了常识。真正的常识是精透学问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点也不价廉。学习常识也不是件容易事,也得耐着性子下功夫。像礼俗、车马、饮食、衣物、什物,名称多,细节多,琐碎之极,不像今天,一个名称就概括了好多内容;至于天文、历法,早几百年妇孺皆知的东西,今天看实在是非常陌生且专业;还有地理、职官、姓名、宗法,都是体系复杂严谨,看着看着就顾头顾不上脚。沈从文说专家就是有常识的人,也就不是自谦了。综观全书。“在政治上的作用极其巨大”,“大到成为上古帝王之头等大事,甚至是惟一要事的地步”(江晓原,《天学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而且,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要以天为镜子来照见地上的人事,所以天文、历法、乐律就成了中国古代“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体系。它很重要,读任何古书都会碰到,要读古书就不能不知道,所以把它们放在第一单元里。第二单元:地理、职官、科举。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偏于“政治”一系的内容。这里,讲地理讲的不是“分野”(“分野”是“天学”系里的重要内容,已收在第一单元里了),而是郡、国、省、府、道、路、军、州,是历代行政区划,由历代政权设置、划分而产生,不是“天象”是“人事”。职官、科举,更明显了,讲的就是活动于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的身份(职官)和他们从历史舞台下(社会上)走到舞台上(政权中)的方法、过程(科举),只不过讲职官更偏重唐宋以前而讲科举更偏重唐宋以后。这些内容如果不知道,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也许还勉强能对付,但要想了解点历史上发生的故事,那就绝然不成。所以它们放在第二单元里。第三单元: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如果说前一单元更多地反映了古代历史大潮中弄潮儿的事迹,那么本单元则更多地反映了历史大潮本身。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民众的时代,显贵与明星固然耀眼,但更反映一个时代真实面貌的还是广大民众。本单元所论及的“姓名”、“礼俗”、“宗法”等主题,则正包含着当时最接近于广大民众生活情形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内容比较丰富,一共有五章: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这些有关当时“物质文明”的内容,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界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也是广